宋红娟
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城关学区 711200
摘要:为促进小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不断进步,让学生快速养成敏锐的数学知识理解力与感知能力,数学教师应当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具备双向性的教学活动,突出教学内容的启发性与思维层面的前沿性,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与独立探究的空间,避免进行持续性的单向度知识灌输,采用多种激励措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逻辑推理能力得到发展。本文主要分析了数学逻辑能力的基本特点与培育价值,并总结了有效培育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的合理方法与正确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数学逻辑能力;培育策略研究
前言: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的认知活动以形象思维与具象思维为主,无法理解较为抽象的理论原理与概念,为帮助小学生掌握更高层次的解题技能,使之在牢固记忆所学知识的基本形态的同时,认识到其中的具体关联性与内在思想价值,全面降低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进一步推进数学教育体制的革新发展,让受教育者养成灵活使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正确答案的学习意识,提升其数学学科素养水平,立足于较为合理的教学方案,利用小学生在思考路径层面的可塑性,以结合现实生活素材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数学逻辑能力的思想内涵与培育价值分析
数学逻辑能力主要可被概括为一种正确地运用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对基本学习内容与数学原理进行分析、探究,并做出较为完善的推理与证明的基本学习能力,这一能力具备较高的培育价值,能够支持学生对常见的数学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并证明自身所提出的猜想,有利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演绎推理能力与认知能力,使之从不同学习路径入手探明数学学科的基本定理、法则、主要的解题公式,对客观事物进行不间断的观察、比较、分析,并从中推导出能够印证与证伪的猜想以及相关理论,合理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分析问题,从贴近生活环境的学习情境与逻辑推导过程中提炼出具备实证性与客观性的推理结论。
数学教师应当在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育中面向学生详细介绍与学科基本原理有关的逻辑性知识,让多数小学生的知识网络与能力结构建立在客观、系统的数学逻辑分析之上,小学生必须充分理解、认识到所学知识的思想内涵与逻辑性,探明不同算式与学科原理的内在关联性,降低学习难度,全面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发展自身的学科素养与认知能力。有着较强数学逻辑能力的小学生可自发性地建立具备突出实用性的思考模式,找准正确的认知路径,从不同角度深入思考所学知识与自身所遭遇的主观困难、问题之间的关系,主动跳出限制自身能力发展的思维定式与外界限制条件,采用有着新颖性与创造性的解题方法与思路解决各类常见的问题,并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有计划地融入属于自身的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所侧重的运用,将分散、独立的不同知识点整合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构建系统性的数学学科知识体系[1]。
二、强化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的可行培育策略研究
(一)设计练习环节,组织开展实践演练活动
为强化小学生的数学逻辑能力,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小学数学课堂环境,数学教师应当合理利用课上教学时间,组织开展主题与主要教学内容相呼应的特殊练习活动,使学生能够有机会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运用自身数学逻辑能力解决问题的学习技巧,教师必须尽可能地选择能够与阶段性学习主题相结合的练习题目,保证练习活动能够发挥应有的启发性作用,让学生按照数学教师所示范的逻辑推导过程进行思考,规范学生的思考路径与逻辑推导方向。教师还可搜集学生在过去不同阶段所做的错题,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上学习时间重新解答易错的题目,让学生有效地吸取经验。
数学教师为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应当定期举办具备较强实践性的集体活动,争取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融为一体,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思考能力依托教师所提供的工具与可利用条件,自行推导出正确的问题答案。例如在讲解《小数除法》这一单元的小学数学知识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行总结小数除法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形式,并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练习题的正确计算方法,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基本单位探究可利用的计算方法,并进行独立思考,学生可自行发挥个人逻辑推导能力,将整数进行拆分并分别除以小数,并探究其他的解答方法。这一特殊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对课程基本内容产生正确、稳定的认识,让学生自行摸索解题的正确路径与各个环节的步骤[2]。
(二)引导学生以自主推理验证自身猜想
数学教师必须通过采用较为适当的激励措施与指导方法,让小学生顺应教师的指导,找对逻辑推理方向与证明自身猜想的途径,让学生立足于积极、乐观的学习氛围,进行深入、全面的论证,参与到集体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用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解题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增强个人的学习体验,发现有着突出学习价值与实证意义的学科原理,检验自身猜想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在学习理念、认知路径、理解力等不同方面获得全面提升。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和平移》这一领域的知识时,教师应当面向学生提出如“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类似的问题,让小学生自行就问题提出自身的猜想,并结合自身学习经验与生活经验,通过参与绘图、图形分类等具体实践活动,理解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与思想内涵,并通过在演算纸上自行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验证自身对此类图形基本性质的猜想,提高数学论证的可信度与客观性。学生能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验证自身逻辑推理方式的合理性,提升个人实践技能的熟练度,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优化过程[3]。
(三)更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动态教学形式
为达成培育学生数学逻辑能力的基本目标,数学教师应当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借助 以多种形式存在的客观事物讲解抽象性较强的小学数学知识,减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负担与在课堂上承受的心理压力,让课程基本内容符合多数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与思维特点,并在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融入针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与指导,让学生逻辑推导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获得不间断的指引,避免学生对以固定形式存在的道具与不变的学习主题产生依赖感,使之养成主动思考问题实质的探究意识。例如在讲解《倍数与因数》这一领域的知识时,教师应当主动更新教学方法,主动结合具体学习情境,让学生深入、系统地认识自然数与整数的基本性质,并通过观察有着不同内容的情境图,获取更多的学习素材,分析教师所提供的各类算式,尝试着说明倍数与因数的基本含义与应用价值,认识到倍数与因数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一教学方法可帮助学生认识到基本的计算技巧,使之主动对有着同一性质的事物进行整合与深度思考,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4]。
三、结论
数学教师必须主动采用能够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限制的特殊指导方式,让学生的课上自主学习处于主动状态,强化学生对抽象知识与学科基本原理的理解与认识,锻炼学生使用跳跃性思维方式与问题分析工具的熟练度,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实质,结合多种可影响问题答案正确性与解题效率的因素进行探究,避免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受到外在条件的阻碍。
参考文献:
[1]谢彧杰.借助微课提升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方法分析[J].考试周刊,2021(03):100-101.
[2]王海.核心素养目标下小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研究[J].新课程导学,2020(31):81-82.
[3]柳萌学.项目式学习下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高的实践探析[J].基础教育参考,2020(11):58-60.
[4]潘小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教学有效性提升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31):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