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4期   作者:   许琛
[导读]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开始了线上网络教学模式。
        许琛
        青岛青山路小学
        摘要: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我们传统的课堂教学,开始了线上网络教学模式。“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由于疫情原因青岛地区的学校纷纷实施了线上教学,因为线上网课毕竟不同于在教室授课,起效果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怎样才能保证高效的课堂教学和优质的教学质量,怎样才能使电子产品恰当的服务于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合理的使用电子产品,这都不得不成为我们一线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
        自工作以来第一次上网课,就像大姑娘第一次做新娘一样无从下手不知要干什么,第一节课问题很多,困难重重是失败的一节课。课后,我反思第一节课的教学得失,制定第二节课的备课的教学目标。在网上上课的同时,有意识的开展分层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深深的感受到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因此学习数学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用数学的观念认识现实世界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成。
        要真正的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作为教师应该千方百计、扎扎实实的研究教学,讲究教学艺术,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放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组织教学,达到让学生进行有效数学学习的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记》上讲得好:“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给学生活动和思考的机会,不要“注入式”,不搞“满堂灌”,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比如八年级下册第四章《分解因式》与第五章《分式》有很大的联系。前者是对一个多形式分解成几个因式相乘积的形式。后者是对分式的分子、分母进行分解因式通过约分化简最简结果。前者是基础。所以在网课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深入的探究,拓宽思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后者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在前者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解决教材中所给出的提公因式法、公式法等常见方法;还可以继续让学生自主探究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设计其内在联系的练习,研究其中的规律。结果首先有学生设计出完全平方型数阵和平方差公式型数阵,有同学受此启发又设计出N型、H型和十字相城型数阵。看到这么多的数阵都是学生自行设计的,他们都很兴奋。此时突然有学生若有所思的说:“老师,其实如果将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制作一个表格,二次项系数分解,常数项分解交叉相乘的和就是一次项系数,问题得到解决。可见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种主体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充分思考,抓住思维的灵光,透彻地研究问题,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应该鼓励每个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大胆猜想,敢于标新立异,主动向未知挑战,这样才能让数学的学习有生机和活力。

比如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素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家商场将一件商品按成本价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                        ?(请你根据题目内容,提出一个问题并解答)
        大多学生都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件商品的成本价是多少。教师肯定学生这一问题的提出之后,还应该引导学生打开思路,鼓励他们提出新的问题。结果有很多学生想到还可以提出求这件商品的标价或售价。教学进行到此,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已经很圆满了,但此时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思考要解决标价和售价的问题,首先应该解决什么问题。学生根据上面的教学过程会自然而然的想到首先解决成本的问题,进而总结出成本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基础,加深对此类问题的认识。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湖北大学黎世法教授指出:“现代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基础,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具有科学思维头脑和个体发展优势,并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智能化的开放教育。”自由创新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中最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是变式训练以及探索规律。如在《字母能表示什么》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放手引导鼓励学生从数和形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对事物一般性规律的研究中让学生的思维产生大碰撞,在此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理性精神。陶行知说:“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需要教师营造一个民主、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获得充分、自由、全面的发展,将学生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从而达到有效的、优质的数学学习。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标准揭示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合作交流是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并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取长补短。而要保证交流的有效性,也需要学生能进行条理清晰的语言表达。比如在进行《认识一百万》的教学时,如果一节课进行如此多的活动显然是不可能进行完的,此时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活动分类,让学生分组进行活动,激发学生合作的潜能,发挥学生合作交流的作用,最后交流合作的结果。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能激发思维, 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教师提供机会进行合作,提供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并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亲自体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合理设计课堂提问
        数学教学,需要教师通过一定的手段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动手动脑,展开主动的探索性活动,并在此过程中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熏陶。而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就要通过适当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在这里,最主要的就是选取怎样的适当问题,从而使问题的探究真正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言简意赅,减轻学生的听觉负担,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把认知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所设计的问题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让学生做数学学习的真正主人。
        总之,疫情下有效的数学学习需要教师的智慧,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有效的数学学习还需要学生的热情,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乐于学习数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只有师生协同,才能实现有效的数学学习。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