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初中教学探索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4期   作者:姜娜
[导读]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姜娜
        山东省青岛第六十一中学  
        2014年教育部研制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综合学术年会上人教社韦志榕教授提出了,地理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为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基本的活动经验,是地理学习的重要方式。
        一、绘制图表,激发兴趣。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的工具。学生对地图并不陌生,因为图像更加直观生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地理学科还不甚了解,学习兴趣需要激发,学习方法需要培养,但他们有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以及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因此,在开学第一周学习了《地图》一节后,我尝试设计《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活动,先带着学生分小组参观校园,再让学生结合上课学习过的地图三要素的知识绘制学校的校园平面图,并对学生的作品跟进指导,学生热情高涨,兴趣浓厚,绘制的学校平面图各有特色,最后,还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互评优秀作品。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对地图三要素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可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又可提高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校园的热爱之情。除了绘制校园平面图,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和思维能力,在七年级上学期我还先后组织学生绘制了世界海陆分布图、七大洲轮廓图、世界地形图、地球公转示意图、世界气候类型图;在七年级下学期组织学生绘制部分大洲、地区、国家的地形分布图、气候类型分布图,此外七年级下学期主要学习区域地理,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技能,我开始指导学生绘制所学区域的思维导图,将每个区域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让学生学会归纳与整理,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对所学区域形成整体感知;在八年级主要组织学生绘制中国行政区划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山脉分布图、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长江水系图、黄河水系图及部分章节的思维导图,并阶段性的对好的学生作品在学校宣传栏和班级宣传栏展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部分学生绘图作品,见图1)
        将绘制图表贯穿到我们整个初中的学习过程中,转变教学方式,结合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和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活动和探究中主动学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动手、探究能力,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制作学具,加深理解。
        对于初中生,地理学科是他们升入初中后接触的一门新的学科,很多地理概念和地理知识是很抽象的,学生难以理解,通过自制学具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更加直观,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此外初中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动起来,也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在学习完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后,我带领学生自制地球仪,可以用兵乓球(其他的球也可以)、铁丝等,要求画有经纬线,自己制作也行,两人合作也可以,并评出优秀作品进行奖励。在学生做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如经线、纬线不会标注,无从下手,有的学生画出来了但也有画错的现象,正好趁机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再修改,从而使学生对地球仪部分的知识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除了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学习《世界的地形》后组织学生制作山体模型,在七年级下学期组织学生制作世界地形立体模型,在八年级上学期组织学生制作中国地形图立体模型。


        在制作学具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动手体验,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只有在“做中学”,学生才能深刻体会知识的内涵,才会有真正的所感所思。通过制作不同的地理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动”起来、“活”起来,形成立体空间思维,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通过地理实验、演示,理解地理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曾经有人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理解。”初中地理课程中有一些知识非常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地理实验能直观地演示地理现象,便于学生理解,更好的突破重难点。如《海陆变迁》这一节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美洲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的图片,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时,让学生按照板块运动的方向模拟演示,从中理解板块运动与大西洋面积的变化;《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这一节可以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线,演示直射、斜射,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太阳高度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地球的公转》是一节难度极大的课,基于初中生空间认知发展不完善的现状,若单是运用教师讲解或播放视频和图片等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理解,课堂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而通过教具模拟太阳光线,学生分组模拟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可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一难点。通过地理实验、演示,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活动探究,可以使那些不易想象、无法观察的宏观的自然现象和过程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更好的突破重难点,从而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学生去探索地理奥秘,提高勇于探究的意识。
(四)通过社会调查、野外考察、乡土地理的考察,培养思维,增长见识。
        结合实际,让学生通过参与社会调查、野外考察、乡土地理的考察,获取地理知识,可以使学生增长见识,使学生更深切的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中国的水资源》这一节通过让学生观察、调查等手段,了解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并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节水小妙招。通过结合实际生活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树立节约资源意识并规范到自己的行动中去;《世界的人口》、《中国的民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等章节内容让学生提前搜集这部分知识的资料,学生当小老师进行讲解,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筛选资料,从中也锻炼了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乡土地理的考查,如对李村河水文特征的分析,李村河环境变化的分析、李村商圈交通现状分析、青岛旅游业的发展等,学生从地理视角对我们家乡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并撰写小论文;借助学生外出旅游的真实体验,给其他同学讲解自己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