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都瓦力·艾百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摘要:课程思政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挖掘《金融学》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培育三观正确、专业素养与道德境界、思想品质俱佳的财经专业人才,既是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践行立德树人宗旨、落实课程思政指导方针的必然要求。本文首先阐释了在《金融学》课程中推行思政课程的必要性,分析了其与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的优点,并且依据习近平主席的相关论述,探讨了《金融学》课程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以及如何将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文素养教育融入《金融学》课程教学。
关键词:金融学;课程思政;切入点;实践策略
引言:
在新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品质、职业素养与和专业技能的提升不仅要依靠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更需要各学科教师将德育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全方位关注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课程思政这一全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契合了新时期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现实需求,给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
一、《金融学》课程中实践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满足金融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
《金融学》课程教学面向即将进入金融服务、财政、资本市场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在市场经济发展加速、社会环境复杂化的背景下,对银行、证券、股市等相关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思想境界有着极高的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高校学生思想品格、坚定其道德操守并使之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贯彻课程思政指导方针并在《金融学》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就业需要,把思政教育理论融入学生未来的工作内容。使之具备基本的诚信守法意识、自觉遵从行业规范和行为准则,满足当前市场对高素质金融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满足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贯彻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是在习近平主席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做重要指示的基础上提出的,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立德树人育人宗旨的实践路径,还确立了高等教育体系人才输出的质量标准。要求高校将思政教育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素养,并且使之有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想信念[1]。
二、课程思政相比于传统思政教育模式的优势
(一)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全覆盖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以开设专门的思政课程为主,辅以班主任、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中的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而课程思政则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把所有学科的课堂教学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让德育工作与面向学生传授的各学科知识相融合[2]。而且在不同专业课程教师的协同下,运用多元化的手段丰富思政教育素材和形式,让课程思政覆盖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线上线下、课堂内外所有环节。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时空局限性,为学生成长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二)有助于践行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
立德树人育人理念强调的是培育品行、学识兼优且价值观正确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而个人思想水平、价值观和行为操守会映射在其治学、从业和日常生活中。因此,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金融学》专业课教学之间的联系,能够从实践角度让学生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对未来从业必须遵守的职业操守、道德底线、行业准则有清晰的认知,明确所学专业知识、技术的运用方向,及早确立有益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职业理想。
三、《金融学》课程中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一)职业道德与行为准则教育
《金融学》教学涉及到大量金融专业概念、理论、技术和知识,虽然与价值观、伦理道德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从相关专业学生未来工作实践视角来分析,大部分知识点都蕴含着职业道德和从业行为准则相关元素,具备渗透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3]。例如关于金融市场主体行为、数据分析与信息披露等内容,仅仅运用法律法规等刚性约束不足以维护市场秩序,而是需要从业者具备一定的职业操守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挖掘人文教育素材
《金融学》课程内容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各类金融工具、货币政策、金融机构等要素的发展史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经济与政治历史特色,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良好素材,也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切入点[4]。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发起讨论、引导学生拓展探究等方式,让学生从《金融学》视角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通过横向比对东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轨迹、纵向比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历程,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之伟大,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深切的认同感。
四、课程思政实践策略
(一)结合《金融学》知识点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针对《金融学》课程授课对象的就业方向及工作特点,为了契合资本市场、金融服务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培育具备良好职业操守、政治思想可靠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必须结合所有主要知识点渗透职业道德教育[5]。首先,根据教材具体章节内容,在讲授《金融学》基础理论与方法时,应让学生了解国内相关领域特殊的政策、法规要求,使之在工作中可以结合国情创造性运用《金融学》知识,在应对具体问题时做出正确抉择。
(二)布置自主探究课题开展人文教育
为了有效挖掘和利用《金融学》课程的人文教育素材,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与思想境界的同时无需压缩专业课教学时间,可以采用布置课题引导学生课后探究的形式。例如在学习到货币相关章节时,让学生对中国货币发展史展开探究,分析不同材质、形式的货币产生的背景及流通范围,既可以了解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发展形态的演变,又能促使学生学习更多历史和人文知识。此外,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探究方向,
五、结束语
《金融学》课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政课程思政切入点,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价值观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有助于贯彻立德树人理念,培养符合当前金融相关领域市场需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林丛. 基于课程思政"货币金融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20, 032(001):91-96.
[2]康俊民. 课程思政融入金融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索——以"Python语言应用"为例[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0, No.485(02):94-95.
[3]朱彦秋. 高校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以"金融学"课程为例[J]. 经济管理文摘, 2020, No.744(06):169-170.
[4]麦英姿. 试析中职金融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创新[J]. 新课程研究, 2019(16).
[5]孙波. 课程思政在《金融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探索[J]. 商业经济, 2019, 000(009):191-192.
[6]江新峰. "课程思政"背景下《金融市场与机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 时代金融, 2020, No.765(11):134-135.
2021年新疆高校本科教改项目:金融类专业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__以《金融学》课程为例,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