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视角下黑河地区非物质文化开发模式探讨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4期   作者:翟雪晶1 高雪纯2 张陆3 高宇乐4 姚瑶T
[导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
        翟雪晶1  高雪纯2  张陆3  高宇乐4 姚瑶T
        (黑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省黑河市 164300)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血脉。随着近年来国家和社会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也由传统的口传心授向多元化发展在当今信息化高速发展,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黑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结合黑河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非物资文化遗产;黑河;文化体验
        黑龙江省是多民族的大省,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丰富,遍布全省的自然保护区和历史文化遗迹为黑龙江省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黑河市位于我国东北边陲,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之一。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以黑龙江主航道中心为界,与俄罗斯远东第三大城市阿穆尔州隔江相望,是一个幅员辽阔、区位优越、资源富集、美丽神奇的边境地区。2007年以来,黑龙江省共颁布了五批省级非遗项目名录,总计为335项,其中《五大连池药泉会(圣水节)》为黑河地区项目。此外,另有国家级34项,囊括了戏剧、音乐、体育、杂技﹑舞蹈、曲艺、美术、医药、民俗、文学等各个项目。截止到2019年,黑河地区再添7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大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日益提升,很多人选择非物资遗产体验的方式以开拓眼界、舒缓压力、体验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承载着各地民众特有的生活记忆及文化基因,以非遗为主题的旅游开发能够拓展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满足游客文化体验之愿望,因此各地多样化的非遗资源吸引了日益增多的旅游者。因此,当前有必要探讨如何打造黑河地区非物质文化体验基地,强化游客对非遗的印象,促进旅游消费,以增强黑河地区的旅游竞争力。
         一、黑河地区非物资文化遗产开发优势
(一)节庆文化丰富
        在历届黑河中俄文化大集期间,相继举办了“中国三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销”“指尖芳华——中国北方刺绣精品展”等活动,让更多的人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每年举办五大连池圣水节、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瑷珲“上元节”、逊克县“俄罗斯族巴斯克节”等地域文化特色活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市非遗中心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二)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民族项目占据半壁江山,满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项目总体占比超过 42%。鄂伦春族狩猎文化、鄂伦春族口弦琴、北安“柳派”二人转等传统民俗、音乐、曲艺构成了黑河独具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种类繁多,如代表性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传统戏剧和歌舞文化等。
        (三)地域旅游特色明显
        五大连池火山游、爱辉历史古城游、中俄边境风情游堪称黑河旅游的三大亮点。被誉为世界天然火山地质博物馆的五大连池,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中国唯一的矿泉水之乡。被联合国旅游组织的专家评定为世界顶级旅游资源。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五大连池生物圈保护区”。闻名遐迩的瑗珲历史古城是令全体中国人动容和奋起的《中俄爱辉条约》的签约地,我国许多重要领导人来这里参观题词。此外,鄂伦春族、达斡尔族、满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民俗村落,风光秀美的卧牛湖,有“北方小镜泊”之称的山口旅游度假区,水流湍急、气象万千的沾河漂流等,都是国内外游人游览和避暑的胜地。已基本形成历史古迹、火山观光、避暑疗养、边境跨国、冰雪游乐、狩猎垂钓、漂流探险、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等一大批独具黑河地域旅游的特色。
         二、打造黑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存在的问题
        (一)游客亲身体验感不足
        目前,黑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旅游体验产品单一。个别地方的低端旅游项目导致了游客普遍反映体验缺失。旅游过程中,除去购物和景色再找不到其他体验项目。

游客并不能真真体验到一些好的具有民族文化的非物资文化遗产项目。
        (二)宣传力度小,市场认知度不高
        非遗体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为载体,是非物资文化遗产和旅游业相互交融的产物。由于地处边境,所以黑河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参差不齐,且受气候影响,冬季寒冷,游客稀少。高质量的旅游资源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然而个别地方低端的旅游资源也会降低人们的非遗体验,这些地方的出现也是只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游客的体验度,所以低端的旅游资源注定会随着时间而消失,因为它们难以在旅游市场上站稳脚跟。
(三)对演艺类和书画类非遗的认知度不高
        黑河地区的演艺类非遗项目包括舞蹈﹑歌曲﹑传统戏剧,以及融合以上艺术形式的东至花灯等。最近几年虽然黑河市政府对演艺类非遗项目进行了大力宣传,但是由于演出的场地、场次的限制,以及展演的方式和曲目比较传统,所以群众的了解和体验范围非常有限。
         三、体验视角下黑河地区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创新
        在体验视角下,尊重历史、尊重文化、积极接纳新理念,拓展新内容,以亲自动手体验和参观的方式带领游客融入式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文旅融合,进一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所做出努力。
        (一)文化主力,提升非遗体验感
        黑河地区的民族文化十分厚重,这也为非物资文化体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目前,黑河地区的非遗旅游开发,只重视旅游而忽略了文化,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体验性不佳。因此,挖掘和包装众多的非遗文化、民族歌舞、民间绝技等文化资源,必须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所在。如让游客在工作人员指导体验动手乐趣。
        (二)加大宣传力度
        将“互联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活动,鼓励传承人们宅在家里利用手机自己录制视频传承技艺,手把手教大家制作花灯、剪纸技艺等。通过直播推介销售产品,普及黑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非遗健康理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贴近百姓,更加“接地气”。市民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购物体验中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更好地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大地拓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发展空间。
        (三)加强演艺类和书画类非物资文化遗产的推广与宣传
        要结合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特色,找准切入点,重点打造,将内容形式与景区定位充分融合起来,精心设计流程,反复推敲打磨,力求最大限度把演艺类和书画类特色节目充分展现出来,让每个非遗项目都各具亮点,让游客感到惊喜、震撼不断,意犹未尽。同时,从细节入手,把每个环节都考虑周全,高标准组织,加快磨合运转,确保各环节无缝衔接。
         四、结论
        黑河地区的非遗数量多,质量高,旅游开发的潜力巨大,今后应该以提升旅游体验为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对非遗的利用和旅游开发力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深入挖掘黑河地区非遗内涵,实现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促进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利用共同推进,充分展示非物质遗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曾元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J].旅游纵览,2020(22):33-35.
[2]李瑞峰.中蒙跨境物流便利化的障碍及破解思路[J].对外经贸实务,2020(11):93-96.
作者:翟雪晶,女,(2001——),黑龙江省双鸭山,黑河学院学生;高雪纯,女,(2001——),汉族,黑龙江省鸡西人,黑河学院学生;张陆,女,(2001——),黑龙江省七台河人,黑河学院学生;高宇乐,女,(2002——),黑龙江省双鸭山人,黑河学院学生。通讯作者:姚瑶,女,(1988——),黑龙江省佳木斯人,黑河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创新创业。
基金项目:此文章为2020年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训练项目(编号:202013744018)阶段性研究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