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海
广西防城港市港口区企沙镇中心小学 538002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新课程实施,学生整体写作能力还是不太令人满意。而要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应要做到,因需而作,贵在“立诚”,同时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进行有效积累,亦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只有落实这些,学生才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因需而作 阅读量 积累 观察生活 写作素材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能力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今年四月份,我们语文老师在网上研讨“今天,我们怎样教作文”这个课题,从研讨学习中可以看出一个问题:新课程实施已经有十来年,可是农村学生整体写作能力还是不太令人满意。一提写作文,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叹气,总是抱怨“没啥可写”的。一句 “没啥可写”暴露了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农村学生作文水平止步不前的原因有:学生课外阅读少,学生缺少丰富的生活体验,教师作文教学没有实效,教师未能起到示范作用等。如何引导学生走出作文“没啥可写”的困境,使学生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是我们语文老师需认真思考乃至深入探索的课题。现结合自己十来年的教学经验,浅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些方法。
一、因需而作,贵在“立诚”
作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而不是相反,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的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为作文而作文,作文就变成了目的,就失去了作文的生活意义和本质价值,也就失去了作文的乐趣和内在的需要,作文就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成了一种痛苦。是什么让学生都乐意写作文了?是生活的需要!他们都要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想争取自己的提议被采纳,不投入地写怎么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几乎感觉不到这是在作文,而是在生活,作文成了他们生活的需要,成了他们生活的手段和工具。于是,作文就像“玩”一样“好玩”起来。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感觉不到你是在教他作文,一如“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
作文是表情达意的需要,所表达的应该是学生的真情实感,“真实”乃是作文的生命之基。叶老认为,写作和说话一样,“立诚”是最要紧的。“写成的文字平凡一点,浅近一点,都不妨事;胸中只有这些平凡的经验和浅近的情思,如果硬要求其奇特深远,便是勉强了。最要问清楚的是,这经验和情思是不是自己胸中的?把它写出来是不是适应生活上的需要?如果是,那就做到了一个‘诚’字了。”简单地说,作文就是“我手写我心”。学生的作文应该写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而不一定是有意义的;学生的作文可以用儿童自己的话语系统来表达,而不一定非得用成人的话语方式。如此,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做到随心所欲、畅所欲言,才会流露真性情,表达真思想,才能真切地体认作文之于生活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有效的作文教学应该使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学作文的过程就是学做人的过程。
二、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进行有效积累
写作是厚积薄发的过程,离不开“积累”。可农村学生的阅读量太小了。在
农村,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多看课外书对学生的作文有帮助,没有给孩子买课外书,很多孩子除了要读的这几本教科书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书可读了。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脑海里没有多少文字的积累,写作的时候就很难有好词佳句。老师可以适当做家长的工作,让家长带孩子到书店看书,给孩子买上几本。有了课外书后,老师可以利用一些时间来让学生专心阅读。我的做法是:每天下午给学生二十分钟的读书时间,每个学生都从家里带来一本课外书,看完自己的,大家就互相交换来看。这样一来,自己的一本书就可以换来十多本课外书的阅读。为了检查学生的读书效果,每天我会请一位同学在班上进行读书汇报,说说自己读了什么书,从中学到什么知识。其他同学注意听,也要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或听的感受。而每天上台展示的学生则由前天汇报的同学随机抽签决定的。这样一来,学生们都不知道自己会在哪天被抽中,所以感觉既紧张又有趣,读书的热情也就高涨不减。还有,我还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早读时让学生背一背里面的经典古诗词,增加学生的积累量。学生阅读的机会多了,阅读面广了,潜移默化中,久而久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都会提高。
三、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要想写好作文,那就必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材料从哪里来?那就是生活。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而这个生活,就是学生司空见惯而往往被忽视的“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学习生活、课余生活、社会生活。生活这么丰富多彩,可为啥我们的学生觉得“没啥可写”呢? 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人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努力让学生把观察生活当成一种习惯。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每周我会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回想一下,本周有哪些事或哪些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这样学生就会在头脑里,把这个周的所见所闻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我常告诉学生:我们要在生活中积累作文的素材,只要我们用眼去仔细观察,用心去慢慢体会,就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东西上发现与众不同之处。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素材,但是怎样从这么多素材中选出对习作有帮助呢?这就必须教给学生选材的方法。为了避免学生选材老套,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细小之事选材,尽量选新鲜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每次作文,对选材与众不同的学生我都会给予表扬。指导学生作文时选材着眼点要小些,写作角度要新些。不要写空话、大话,只要写好生活中的细微小事,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好。 在以往的习作中,有学生写出了妈妈在夏天停电的夜晚用扇子给自己扇风,让自己安然入睡而妈妈却因此没有好好休息的感动;也有学生由自己的一个喷嚏让家人紧张,想到了自己生病时爸爸妈妈细致无微的照顾;还有学生围绕自己的爱打球的兴趣介绍了自己的特点……于是,我对学生说,看,就是一次扇风、一个喷嚏、一种兴趣就会诞生一篇好的作文。这一件件小事,不正是对生活的真实写照吗?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细心品味生活,久而久之,学生的习作中就不会出现假话、空话、套话,习作就能用真情打动读者,作文能力也就会提高。?
总之,我们语文教学中,做到让学生因需而作,贵在“立诚”,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进行有效积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这样一步一步的走,我们的学生就会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课程教育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高万祥与人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玉秋.《语文课程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张驰.《语文教育人文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