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刚
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红山初级中学 721100
摘要:随着社会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中学教育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时候,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要求也应该随之提高。对于一个优秀的学生来说,优秀不仅仅指的是他的文化成绩好,还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应该要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紧跟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学生们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初中教育 道德与法治 培养策略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花朵,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他们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初中教育不再拘泥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德育培养也应该成为其中的一个重点。所以教师应该对现有教学策略进行充分的调整完善,探索出适合中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帮助初中生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那么我们究竟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初中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培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探究。
1、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多多关注时事
道德与法治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事物,所以我们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培养的时候,应该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让他们准确地掌握当代道德与法治的核心观念。而网络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能够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尽知天下事,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这一巨大优势,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在备课的时候,在课件上罗列一些最新的关于道德与法治的案例,并在旁边插入一些相应的图片,这样在课堂教学的时候,能够让学生更加生动直观地感受到道德法治的教学内容,对他们能够很好地起到教育或是警示作用,让道德法治的观念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心中。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们在网络上观看一些道德与法治的节目,比如社会与法、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等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多在课外通过观看电视节目、阅读报刊书籍掌握最新的道德法治信息,以此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们对于道德法治学习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自身道德法治素质的修养。
2、通过模拟演示来进行道德法治的学习
道德法治的培养完全依靠理论的学习是行不通的,它应当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深入学生内心,融入骨髓,让学生们对其有一个深刻准确的认知理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要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比如教师可以在进行模拟演示之前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理论教学,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现实生活中,道德与法治的概念和含义是什么?界限在哪里?我们在遇到这些道德与法治的问题时,应该怎样进行抉择。之后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让学生们进行模拟演示,比如说教师在讲解交友智慧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自行编排一个小故事,故事要包含教学的重点内容,让学生们在这样的情景展示中进行道德法治的模拟演练。这样不仅能够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富于趣味性,还能够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道德法治学习的意义所在,可谓是一举多得。
3、教师要以身作则,将立德树人融入到教学理念中
作为一个育人者,教师应当要学会以身作则,严格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毕竟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尤其对新鲜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有意识地模仿周围的亲密的人的行为举止。教师作为他们的引路人,每天和他们相处的时间是很多的,若是教师在日常生活习惯中稍微放纵一下自己,言行举止稍不恰当,就可能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应该要严格遵守教师行为准则,严格约束自己,遵纪守法,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行为举止要优雅得体。对于学校方面来说,应该要以培养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工作重点之一。要做到这一点,比如可以定时定点地对教师队伍进行素质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以便选出优秀的育人者。只有学校和教师方面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才能够让学生们在这样的典范熏陶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结束语:总而言之,道德与法治的培养是中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部门和群体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三观还没正式形成,是非观念还比较弱,教师和学校若是不能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可能会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误入歧途,严重的可能会影响他们身心健康的发育,导致他们的品质道德败坏,法律意识淡薄,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所以基于以上种种,道德与法治观念的培养一定要成为初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中学生只有培育了正确的三观,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才能为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当代中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新时代发展的顶梁柱。
参考文献:
[1]谭七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J].新课程(中),2018(6):191-191
[2]王欣.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策略[J].启迪与智慧:教育版(中),2019(3):93-93
[3]吴德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7):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