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教育大课间操的教育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4期   作者:王峰
[导读] 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及生存发展能力打好基础,就需要我们切实优化学校教育的各个要素,充分发挥各项教育手段的功能。
        王峰
        东营市实验小学

        摘要:国家教育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为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要落实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及生存发展能力打好基础,就需要我们切实优化学校教育的各个要素,充分发挥各项教育手段的功能。
        前言:随着对大课间操的不断改革,现代学校的课间操已不是简简单单的“课间操”,而是把课间操纳入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审美教育、能力教育、智力开发及校风校纪建设体系,把课间操的生理效应与思想品德教育、主体性教育结合起来,广泛继承、借鉴传统课间操理论与实践经验,使之成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现代教育窗口。
        一、大课间操多种组织形式的研究
        1.游戏
        把大课间活动与游戏相结合,特别适应儿童生理心理需求,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每个年级每天都有三项游戏活动可供学生选择。体育教师要周密的安排,按不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不同内容的游戏内容。
        2.与体育课结合
        通过体育游戏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参与的兴趣普遍提高,体育教师可以把体育课所教的技巧动作拿到大课间操中进行巩固练习,并且把优秀者集中起来利用大课间进行示范表演,达到互学目的,起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这样的安排既有助于学生生长发育,同时也有利于智力开发和品德的培养。
        3.结合达标训练
        每年学生的素质达标单靠体育课时间是不够的,让学生课余时间练习既缺少器材又不系统,本着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达标成绩为目的,我们把达标训练项目有计划地纳入每周每月的大课间活动,这样做就有了教师科学的、系统的指导保证,成绩也有了循序渐进的提高过程,效果也是突击训练达标所不能比拟的。
        4.跑操
        所谓“跑操”就是在大课间上操时,各班按纵队站好,然后各班依次带上跑道,在400米标准跑道上跑圈。每当上操时一列列、一排排整齐的队伍,喊着响亮的富有各班特色的口号,其声势甚为壮观。
        5.使用轻器械
        使用轻器械,让学生们手脑并用,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是我们体育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使用器械和不使用器械相比,前者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他们不喜欢死板、教条的老师,当然也不喜欢老面孔的课间操,但是大多数同学喜欢踢足球或打篮球,是因为“球”这一器械深深吸引着广大的同学们的心。由此可见,器械在体育运动中是非常重要的。鉴于此我们可以让更多地轻器械,如扇子、沙巾、小旗、木棒等器械走进我们的课间操,使学生产生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每一根神经,更好的完成课间操。
        6.自编操
        自编操对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编操符合现代学校体育的时代特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创编的韵律操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校风、校纪和学生思想品德、情操、文化素养、体育意识、审美观念、运动素质的综合反映。二、课间操组织人员的构成研究
        1.学校领导
        学校领导对课间操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学校领导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是课间操教育方式、管理模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领导者和指引者。在很大程度上课间操的规模、形式和风气将取决于学校领导层对课间操的重视程度。
        2.体育教师
        一个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课间操秩序,体育教师是课间操的直接管理者。“一专多能”,一直是社会赋予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相对学校而言,它们是稳定的非流动性的校园主体,他们的体育观念、敬业精神、职业能力、编操能力等等,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据调查统计,70.1%的学生回答课间操需要体育教师指导。

因此,一个学校能否形成良好的课间操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教师的素质、水平和奉献精神。同时,体育教师的专业特长,往往对培养学生课间操的兴趣爱好,以及锻炼习惯是有诱导作用的。
        3.班主任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灵魂,是一个班集体的直接管理者,班主任的自身素质和管理方法直接影响着班集体,班主任的带动和指导是创建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充分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和充分认识到课间操的重要性同样是管理好课间操秩序的关键所在。
        4.体育委员
        体育委员是最基层的课间操管理者,既是一个班级的形象代表,又是教师与学生们间的联络者。体育委员可以直接管理班级里的每一名成员以及驾驭带操全过程,要求本班学生做到规定的标准,能够及时发现本班的“捣蛋鬼”并给予帮助和指导,还可以向班主任老师及时的反映情况,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
        三、课间操的作用
        1.教育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做好课间操是一种良好的体育氛围,对学生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集体中的多数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就会形成一致的态度和共同行为方式。有研究认为“人的态度”在群体中存在着类化现象,无论是理想、价值观念等,个人都会受到群体中他人的影响。因此学校中多数人对课间操的态度必然成为影响所有成员的巨大力量,甚至使原先对课间操淡漠的人转变态度。而一定的行为,一旦成为多数人的共同行为方式,就将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心理机制,使少数行为方式不同的个体内化自己的行为,从而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起来。
        2.导向作用:身体锻炼的意识性原则告诉人们,体育锻炼是一种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它不能自然发生,表现在对学生个体充分发挥积极性引导作用,帮助学生通过课间操实践,培养兴趣、爱好和习惯,自觉抵制和排斥某些消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3.规范约束作用:课间操作为一种群体锻炼文化,它有赖于群体的共建,同时又反馈作用于每个个体,使个体把这种集体的锻炼化为自我要求。因此,在客观上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必然产生一种“规范” 和“约束”的效果。
        4.辐射作用:作为课外体育锻炼的一部分,一方面对学生个体身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产生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还会通过多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产生积极影响。当学生进入社会转换角色后,学生已形成的体育锻炼的方法、兴趣、爱好、习惯,会随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播社会,体现出向社会辐射的功能。对奠定终身体育,促进社会体育具有一定作用。
        5.展示作用:课间操是一项全校性的大活动,一所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可在课间操的时间内展现的淋漓尽致,从校园建设到学生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在世人面前,如:跑步带入有无气势可以看出精神面貌如何?全校师生行动统一,可以展现出很强的组织纪律性,更为重要的时可以展示出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如我校就把我们的办学理念“健康并快乐着;和谐并发展着;诚信并负责任”作为课间操的口号喊了出来,并充分让学生们认识到了她所运载的内涵。
        6.集会:课间操就是一次全校性的群体活动,把全校上上下下的人员在特定的时间内集合起来,可以传达来自各方面的消息或通知等。如:何时举办校田径运动会,各班应注意怎样的事项;某某检查团什么时间要到我校莅临检查指导工作等,都可以在课间操的时间内来传达给全校师生,使全校上下及时准确的明确工作任务及事项等。
        综上所述,课间操是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多种形式、内容的课间操可以使学生在紧张的坐姿学习之后,身体得到舒展和放松,达到消除用脑、用眼的疲劳,调节精神状态,以此来提高学习效率。课间活动做到全面铺开,人人参与,学生们也特别喜爱,已改以往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由“要我参加”变为“我要参加”,使学生对课间活动有更新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既增强了学生的体质,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小主人翁意识;既增强了学生的韵律节奏感,陶冶了学生美的情操,并从中感到了无穷的乐趣。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也得到以充分体现,使体育课的活动成为了学生们的快乐园地。学生们在快乐中得到锻炼,在锻炼中得到了快乐,从而增强了学生的体育意识。课间操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大特色,它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变幻无穷,在不知不觉中,在游戏娱乐中,在小小的竞赛中,强壮着学生的体魄,磨练着他们的意志品格,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纵观现代学校教育,大课间操纳入了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审美教育、能力教育、智力开发及校风校纪建设体系,把课间操的生理效应与思想品德教育、主体性教育结合起来,广泛继承、借鉴传统课间操理论与实践经验,逐步成为全面的反映着一个现代化学校的方方面面,真正成为了现代学校教育的一个窗口。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