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恩平
湖北省荆州市沙市第七中学 434000
摘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班级文化建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最好的载体。同时,班级文化建设只有落实到学生行动上,才能真正起到培养人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学生行为导向探索有效途径去建设班级文化。本文试着从思政引领、创新课堂、文化传承、行动落实方面论述班级文化建设。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行为导向;思政教育;创新;传承
班级文化建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最好的载体。作为教育工作者,致力于人的培养,自然应该着力于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班级文化。同时,建设班级文化还要着力于学生行为导向去建设。约翰·菲希特说:“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价值。” 当前很多学校在提及文化建设时候,大多会着力于设计和布置宣传海报、展牌、标语、板报等一些光鲜亮丽的形式化载体。诚然,物化的形式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载体,但是我们更要将目光聚焦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我们既要以学生的行为导向为出发点去建设班级文化,同时也要以行为导向为落脚点检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只有这样,我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才是知行合一的班级文化,才是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班级文化。
那么着力于学生行为导向的班级文化建设要重点关注哪些方面?笔者结合自己班级教学实际,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加强思政教育,引领学生人生航向。
培养再好的人才,如果方向错了,那么也是枉然。这么多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有害怕挫折自寻短见的,有贪污腐败祸国殃民的,有崇洋媚外为敌所用的……在长期重分数、轻思政的教育背景下,我们培养的不少人才最后没能发挥出其积极作用。不少青年走出大学的象牙塔即迷失人生航向,还有所谓社会公知分子,自误误人,自以为是地传播着所谓普世价值,混淆视听。试看,港独分子祸乱香港,令人愤慨,其祸乱主流竟是在校青年学生。究其根源,思政教育的缺失是很大的一个原因。香港回归20多年,然而教育是西式的,文化上的认同的也是西方的文化。所以,香港回归20多年,归的是主权,而教育未归,文化未归,20多年反而培养了不少数典忘祖、认贼作父的宵小之辈,不能不说令人痛心。
好在我们新时期的教育确立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也强调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为此,笔者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也将思政教育放在一个突出的位置上,开展了如下活动:班级设置“新闻园地”,摆放有关时政新闻报纸,并精选每日时政新闻中的重大事件及评论打印出来供学生课余品读了解;班级每日开展“时事纵评”活动,由学生代表在晚读报时间,针对近期自己特别有感触的时事进行演讲,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班级常设“班级漂流日志”,每天值日同学和自愿参与同学均可在日志上记录身边的人或事,写下自己的感触或评论;班级每周还会开展主题班会或阅读分享论坛等活动,让同学们进一步在交流中了解当前时政新闻,接受思想熏陶。
二、创新传承结合,营造和谐文明氛围。
学校终归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文明知礼。“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是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的观点,时至今日,这一教育主张依然有着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今天引导学生学习读书及文明礼仪,意义已经远远不止于“擅长言论”和“立身”这些好处。
要重视创新课堂让学生在创新课堂中习得科学文化素养。
当今世界是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世界,我们的学生需要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时期的教育要求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创新实践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再也不能局限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必须走出来构建互动式创新课堂,让学生在创新课堂中习得文化素养。为此,笔者尝试创新课堂来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在创新课堂模式下,教师由原来苦行僧式的“修行者”转变成富有激情与活力的“导演者”;学生也由原来机械、被动的接受者变为灵活、自主的创造者和主人翁。不仅如此,创新课堂还推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合作,将师生互动合作、生生互动合作推向一个高潮。素养课堂,让原本沉闷的课堂氛围变得充满活力,让原本淡漠的人际关系变得和谐温馨,让学生在收获书本知识的同时自然收获了受益终生的核心素养。创新课堂有活力、有温情、有实效,这正是新时期班级文化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当然,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的国家,我们在创新课堂文化的过程中也要特别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为此,笔者尝试开展了“朝读经典”活动,每周选择一些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篇目或语句让学生在朝读时朗读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 “书香文明校园”创建活动,倡导学生在教室、寝室、校园都积极利用业余时间多读文化经典,举办“经典诵读演讲比赛”“诗词大会比赛”等活动,以此来营造浓厚的班级书香氛围,激发同学们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力求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同学们通过这样的学习及践行,既较好地习得了传统文化知识,又增强了做团结友爱、文明守礼高中生的意识。
三、着力行为导向,力求学生健康成长。
《弟子规》中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告诉我们,不落实行动,就算学习了文化知识,也只是助长了浮华,对于人的健康成长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可见,着力于学生行为导向的班级文化才能称之为成功的班级文化建设。
着力学生行为导向,要在推进“五育”并举和着眼“新三好”学生培养方面下功夫。为改变学生“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美、缺于劳”的现状,笔者在推进班级文化建设时,就积极响应“五育并举”的号召,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并且,将理念落实于行动,我们从最基本的站立坐行规范入手,严格要求学生遵循各项行为规范,加强基本行为规范整顿,让行为规范意识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从而在班级初步形成了自律规范文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倡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园各种德育活动、体育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实践活动,以活动来落实团结友爱的文化、奋勇争先的文化、多元发展的文化等,既通过活动落实了文化建设,也在文化建设的活动中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将班级文化建设从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我们倡导学生在假期完成一些家庭劳动,通过劳动的形式将劳动教育、感恩教育落实于居家实际行动之中。我们倡导学生积极投身校内或校外志愿服务行动,通过学雷锋志愿服务行动、敬老院孝敬老人活动、文明创建宣传及洁城行动、爱心捐款、社区志愿服务等行动,既锻炼了学生的活动能力,也彰显了学生的志愿奉献精神, 践行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让学生在学校是好学生,在家里是好孩子,在社会是好公民,又体现了我们班级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新三好” 学生培养理念,同时也是我们致力于达成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学生所追求的目标。
总之,用正确的思政教育引领、用有效的创新课堂培养、用扎实的实践行动落实,班级文化建设是可以在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上发挥积极作用的。 当然“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索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上,在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人才道路上,进无止境,我们依然要力担重任,砥砺前行,努力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断探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