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济阳鼓子秧歌的艺术特征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4期   作者: 郑雅君
[导读] 济阳鼓子秧歌,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
        郑雅君
        庆云县云龙小学    山东 德州253700
        摘要: 济阳鼓子秧歌,誉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齐称为山东三大秧歌。拥有浓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色,是一种群众自编自创,自导自演,自娱自乐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不仅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地方民族风格,也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济阳鼓子秧歌是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结晶,同时有着独特的文化艺术底蕴,是群众们外在舞蹈表演形式的艺术,济阳鼓子秧歌已被誉为黄河文化的优秀遗产,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鼓子秧歌;表演形式;音乐特点;传承创新

一、济阳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
        济阳鼓子秧歌演出时所运用的道具有歌伞、鼓、棒、花齐全,节奏以鼓点伴奏为主,套路变化繁多,舞蹈动作豪放,气势磅礴,军事化的组织形式,流动变化的舞蹈阵势,粗狂豪放的壮士风格,无往不胜的英雄气势,彰显鼓子秧歌的气魄之大、威力之严,在我国优秀民间艺术遗传中是独具一格的。
济阳鼓子秧歌的主要角色为“伞”、“鼓”、“棒花”,这种命名方式是根据舞者所持用的伞、鼓、棒等道具命名的。伞由丑伞和花伞组成。丑伞的扮相是老汉,花伞由青年来扮。丑伞的第一把伞为指挥者,第二把伞为领导者。扮相的头上从额前到脑后留有一条黄色的发带,径直垂到身后,留有穗头,上身穿黄色长袍,腰中系着黄色的腰带,下身穿着黄色灯笼裤,脚蹬黑筒鞋。手拿着道具伞,伞约直径长80厘米,伞把长约120厘米,手握伞柄中部,舞动时边走边有节奏的上下摇晃。花伞的形状与丑伞的形状相似,但比丑伞要略小一些。花伞直径长40厘米,伞把长80厘米。
鼓,亦称鼓子。有大鼓和小鼓之分。主旋律由大鼓来控制,小鼓用于和音。“鼓子”的角色表现的是强健威武的中年男性形象,扎英雄巾,英俊、潇洒。右手握着系有红绸条的鼓锤,舞动起来强劲有力,充分利用臂力把鼓抡起来,无论做跳、转、劈、蹲动作,都要抡起来保持住,“鼓”跑步要大,稳。架子幅度要低,跳时直起直落,蹲要沉稳。
棒,用来表现的是青少年的形象。表演者双手各持一尺五寸许的木棒,握住木棒的中央。手握两棍相击,展现强有力的臂力,加上腕的运用,动作利落干净,风格鲜明。表现出青少年的活泼,可爱。
花,称为“拉花”。表现青年姑娘热强奔放的形象。动作具有舒展流畅、开朗大方的特点。花围绕着花稠、扇子、花枝表演,上下扭动,舞动着扇绸的双臂必须朝上方展开,分别向前后左右抡动,以抡带动,使抡起来的绸子风火有力,跑起来动作轻盈飘逸,柔美。
二、济阳鼓子秧歌的表演形式
济阳鼓子秧歌多样的表演形式集中表现在套路的变化,仅在场地上的表演图案就有近百种,主要图案“二虎把门”“双十字街”“石榴花”“里四外八”等,场图结构形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围中跑圆,二是菠花组合。
    围中跑圆,演员围绕一个中心点,从左右两边分散跑,跑成一个大圆圈,在大圆圈里有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圆圈,大圆套小圆,里圈扣外圈,环环相扣,圈圈相连,从起点进入到终点。表演者一趟跑下来,这才是圆的动力特点,充分为表演者提供了最大的表现空间,各种角色任务的扮演在圆的运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再起到仅是围住表演场地的作用,而且依靠这个圆来调度演员变换跑场图,又是每个场图变化的起点和终点。
菠花,是构成场图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演员进行表演中,每碰到两人相遇,都要进行“菠花”,根据场图构成的需要,前者要与后者菠花,每个场图都是在不同的位置在无数的菠花穿插而组成。
三、济阳鼓子秧歌的音乐特点
1、音乐的伴奏乐器
济阳鼓子秧歌的演出场地不是在室内而是在宽阔场外,伴奏全部用打击乐完成。乐队是由一套大锣鼓和小锣鼓组成。大锣鼓组包括大鼓、大锣、大镲。

小锣鼓组包括堂鼓、锣、铙钹、小镲、手锣。
大锣、鼓一般用于拿有“鼓、棒、伞”的男演员表演组合和独舞。小锣、鼓用于女演员“花”的组合表演和独舞。大小鼓的合奏用于群舞和“跑场子”的热烈场面。
大锣鼓的鼓点具有稳健、雄壮的特点,鼓点有三种:第一种是叫板点,用于舞蹈的最开始和舞蹈大画面开始前,锣鼓点子的强弱分明,有预备速度和稳定节奏的作用。第二种是进行点,用于舞蹈进行中的主要鼓点,需要时可加变奏。第三种是煞点,用于段落的休止或组合动作结束和动作与画面转换时。一般用在“进行点”之后,速度根据“进行点”的快慢或舞蹈特殊动作结束是的需要来定速度。
小锣鼓在伴奏中的作用和鼓点有:一、主要用于“花”的表演,基本鼓点多为连续进行,强奏和弱走调节气氛,速度根据舞蹈来定。二、用于静止的动作,动作转换或全舞终止。
2、音乐的节奏
济阳鼓子秧歌常用的鼓点有:
谱例:2/4 匡.不 龙冬|匡.不 龙冬|匡不 龙冬|匡O  O‖
          2/4 冬冬不 龙东|冬冬不 龙冬|冬冬不 龙东|匡 0‖
四、济阳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济阳鼓子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其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向世人一一展现,不仅节奏欢快、音乐富有现代气息、而且更加能表现人民乐观向上的精神。不论是从农间劳作,还是到国际大舞台,只有通过坚持不懈地传承与创新,才能使这支“迷人的东方芭蕾”绽放出迷人的光彩。
(一)政府重视鼓子秧歌的保护和不断发展
鼓子秧歌是济阳人民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几千年的传承、演变、整理、挖掘,它已经成为中国民间舞蹈的经典。铿锵有力的节奏,变化莫测的套路,豪迈粗犷的动作,恢弘磅礴的气势,都充分的展现了它广场舞蹈中丰富的内涵。为了使济阳鼓子秧歌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将鼓子秧歌的内涵和精华得以传承下去,济阳市政府对鼓子秧歌要求我们用正确的观念来对待,秧歌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多次下令要求文化局对鼓子秧歌进行重新挖掘与整理,在动作上做了细微改动,基本保持了鼓子秧歌的风格和套路。表明了我们要对鼓子秧歌这种特色民间舞蹈的保护,在它不断发展的同时保持其内涵和本质。
(二)社会对济阳鼓子秧歌的传承创新
济阳的一些老艺人和爱好鼓子秧歌的一些学者组成研究小组,对鼓子秧歌进行再挖掘再整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对鼓子秧歌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在继承原有动作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进和创新,动作和花样更加丰富,使秧歌表演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了鼓子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在进行对鼓子秧歌的挖掘和整理时,既要保持鼓子秧歌原来的风格,又在表演形式以及套路进行了大胆改进,在鼓子秧歌中加入现代舞蹈的成分,使其更大众化、现代化,民俗化,演出更加自由活泼,更为观众所喜爱。同时在乐器和服装上进行了大胆改革,将传统的现场锣鼓伴奏变为伴奏带伴奏,在音乐中加入了小鼓和西洋乐器,在服装上,他们由传统的古装打扮改为更适合舞台演出的现代式挎肩服装,逐步体现了时尚的元素,达到了完美一体的效果,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三)教育部门为鼓子秧歌积极培养传承人
以济阳的仁风镇为代表举办鼓子秧歌进校园活动,从小学到中学选拔青少年,组建鼓子秧歌的表演队伍。通过学校培养,让他们成为鼓子秧歌的火种,成为鼓子秧歌优秀的传承人。中专学校则从在校学生中组建秧歌队伍,不停的进一步壮大鼓子秧歌的队伍。目前,在校学生已有一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两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两人被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济阳鼓子秧歌的传承人作为核心成员在传承队伍中发挥着传帮带的重要作用,将鼓子秧歌的内涵和精华得以传承发展。
结束语:济阳鼓子秧歌,刚劲豪迈、扣人心弦的表演形式,铿锵有力、节奏明快的音乐伴奏,厚重文化、内涵广泛的表现内容,飘逸洒脱、活泼健康的舞蹈动作,达到了美轮美奂的程度,但凡观者一定会在空灵与激越的艺术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我们为拥有这一载誉海内外的民间艺术瑰宝而自豪,而骄傲。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