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4期   作者:张永飚
[导读] 本人将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具体研究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方法,以适应新时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张永飚
        江苏省如皋市技工学校  江苏如皋  226500
        摘要:企业新型学徒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技能人才培养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精神。但在实践过程中,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融合施教还不能很好适应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学员认知还存在较大差距,学校课程思政一体化顶层设计还比较薄弱,评价机制尚未建立等实际问题。基于此,本人将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具体研究探索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思政建设与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的方法,以适应新时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
        关键词: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思政一体化;问题;方法;评价
        一、引言
        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标准(2020年版)》中明确指出思政教育阶段要结合课程教学的任务,以学生自身发展的情况为基础,做好人格核心素养引导,从而培养出具有自立自强、敬业乐业的优质人才。人社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的意见》中也提出要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在综合以上要求分析后可以得出,在教学实践中有必要结合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和思政教育的标准,并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及时优化引导,着力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重点任务、战略部署落实到位,力求深入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二、企业新型学徒制背景下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问题分析
        在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目标和思想的影响,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没有形成顶层设计和整体性转化,根据不同专业特色,深入研究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不够鲜明。
        (一)学校顶层设计建立不够
        企业新型学徒制采取企校双师联合培养方式,老师来自于学校和企业,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存在差异,老师们虽然掌握了基本的德育知识,但是如何贯彻于课程内容,有待提升。学校层面在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过程中,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还缺乏顶层设计,特别是通过挖掘全部课程价值内涵,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职业素养、敬业精神、职业责任感等方面内容融入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还有待加强。
        (二)学员主体作用发挥不到位
        企业新型学徒制是通过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方式,组织企业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参加培训的一种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学员不同于学校全日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偏重于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教育,将新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生涯、工程伦理等教育内容渗透于专业课程,既能促进学员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形成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熏陶,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方面向纵深方向延伸。
        (三)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是帮助学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主要途径,其成效理应列入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中间去,而现阶段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评价还只停留在对学员职业技能、专业理论的评价,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路径和方法
        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改革,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专业、进教材、进课堂、进车间、进班组,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的思想教育内涵,既要遵循课程知识体系,又要充分找准德育元素内容,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专业教育”向“专业育人”转化,构建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保障体系,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建立健全多维度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形成一体化专业思政育人体系。
        (一)强化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课程思政的实施主阵地是课堂,针对企业新型学徒制各课程的不同属性,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精准化地进行教学内容价值引领元素的挖掘,将管理制度、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件制作、课堂管理、教学研讨等纳入企业新型学徒制课程思政建设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根据不同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维度与有效路径。在厘定课程功能定位的前提下,从课程所涉及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内容,通过工匠精神等教学案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剖解,提升学员的专业认同度和职业精神,激发学员的学习动力。在实践类课程教学时,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培养学员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培养学员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迅猛发展,需要一批能引领时代潮流,具备创新型、技能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以迎接新时代的需要。在做好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基础上,注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所有课程都蕴含丰富的育人资源,要推动每位教师充分挖掘每一节课的思政教育内容,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专题岗位培训,建立教学教研制度,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精选案例,搭建课程思政交流平台,开展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等活动,同时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增强教学的渲染力和实效。
        (二)重视学员主体性作用,激发学员学习动机
        在实施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针对学员主体人格形成的特点,树立新型教育观,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通过课程载体和活动载体,引导学员认识自我,了解岗位职业素养,提高职业兴趣,体验职业道德情感,这样才能使学员增强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内在契合培养学员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和奉献精神,促使学员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处于永不言败的优势,更好地实现就业和工作创新。
        (三)建立健全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促进学科教学品质提升
        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四、结语
        在企业新型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对于创新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课程思政设计不仅仅可以提高学员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水平,而且可以提升他们对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度认识,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大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
(2)翁铁慧《大中小学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整体构架与实践路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