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34期   作者:马春丽
[导读] 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当中,其内容大部分都是引据经点,而这些经典内容本身在审美观、价值观上都有着多种意义。
        马春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CEC希望学校
        摘要:在初中语文的教材当中,其内容大部分都是引据经点,而这些经典内容本身在审美观、价值观上都有着多种意义。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哲学上的思辨性阅读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通过思辨性阅读,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知识,还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逻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良好的培养。所以,为使得学生的阅读准确性、明晰性以及合理性做到有效的统一,将思辨性阅读进行有效的运用是很有必要的,并且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感性需要和类比思维之间形成互补的状态,对于学生能够形成批判性思维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辨性阅读;策略;
        
        所谓的思辨性,是在西方教学文化中行程的一种教育理念,也体现了西方文化的重理性以及逻辑性。而在东方的思想文化当中更多的是注重整体、形象方面的感知。因此,对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来说,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就比较的缺少分析以及求证的逻辑意识。在教育过程中亦是如此,重在接受而轻质疑的教育观念已经根深蒂固。但新课标对思辨性阅读有着明确的要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现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当中,将思辨性阅读进行有效的运用,不仅仅是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也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细读词句
        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包含了许多的诗词歌赋,而在这些文化内容中,大部分都表现出一种个人主观意识和逻辑理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是尤为必要的。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阅读,对文章内容进行品味分析,既要对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理解,还要从文章的细节去理解作者的创作逻辑,从而对文章进行更加深刻的进行认知。除此之外,文章虽然在理解上变得容易了,但是要将其进行实践是比较难的,所以要使得学生能够保持灵活的思维和批判的思维。
        例如,在对“曹刿论战”的教学当中,为了使得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得到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氛围三个步骤对文章进行阅读:首先,让学生将文章整体进行阅读,并且对文章的风格进行感受,对其中不能够理解的字词句进行标注,从而使得学生对于这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其次,对文章进行细读,并能够将文章中能够体会作者情感的句子找出来,并且对其进行局势结构的分析;最后,对文章内容再进行品读,对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探究。
二、课堂辩论
        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当中,课堂辩论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同时也为学生将思辨性阅读的观念进行培养的重要方式。辩论的实质是对文章内容进行赏析的两种基本方法,主要表现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辨是需要学生能够进行自主的思考和分析,而论则是对文章内容进行论证和判断的过程,二者都能够使得学生的感性思维得到培养,从而能够在思辨性的思维角度对文章进行有效的分析。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将课堂辩论方式有效的开展,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及积极性进行提升以外,还能够使得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得到良好的培养。


        例如,在对“桃花源记”的教学当中,教师除了需要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述以外,还需要为学生创建一堂辩论课,“世外桃源”为主体,对于文章所描述的情景进行辩论,到底什么样的地方才称之为世外桃源。首先,让学生能够将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找出,比如,“桃花源记”中是如何去形容桃花源的美,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然后再将学生分为两大阵营,一方是从真理性角度分析桃花源的真实存在。通过各方面证据以及对文章社会背景的理解进行辩论;最后,再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并且能够搜集相关的资料进行论证。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的思辨性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1]。
三、知识积累
        思辨性阅读教学方式的有效开展,还需要学生能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只有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并且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才能够更加良好的从思辨性的角度去进行文章的阅读,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文章。因此,在初中的语文教学当中,首先,教师需要通过制定有效的方式使得学生在语文知识的积累上进行提升;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记笔记,从而更加高效的去阅读文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能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当中,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例如,在“木兰诗”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对花木兰这一角色的刻画进行了解,并且能够通过课外资料去对这一形象的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查阅,更加深刻的去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的积累,并且思辨能力也得到更好的锻炼,语文综合素养也会随之提升[2]。
四、课后拓展
        在语文的教学中,课后拓展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引导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从思辨性阅读的教学角度而言,只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课外知识的拓展,从而提升学生的知识储量,使得思辨性阅读的作用得以体现。因此,教师需要从思辨性阅读思维培养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能够从多角度对文章内容进行拓展,比如通过写作以及课外相关读物的阅读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得到提升,从而进行全面发展。
        例如,在“乡愁”这一首现代诗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进行想象,试着用一些语言对自己的家乡进行描述,通过引导之后,再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从文章中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情感;然后再让学生将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进行比较,寻找二者之间的共性;最后,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了解到现代诗歌的主要写作方向可以包含哪些方面,并且进行仿写的训练,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锻炼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3]。
总结: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良好的提升,思辨性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阅读方式对文章进行理解,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良好的培养。因此,对于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而言,虽然应试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其思辨性思维的培养对于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是必不可少的。而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内容中涉及到思辨性的元素进行发掘,从而引导学生能够从思辨性的角度对文章进行阅读,从而使得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玲.初中语文名著思辨性阅读指导的路径和方法——以《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导读为例[J].语文知识,2016(3):15-17.
[2]来嘉佳.思辨性阅读,还初中语文教学应有的高度[J].语文课内外,2018,000(014):109,117.
[3]杨柳青,汤飞平.初中文言文思辨性阅读例谈[J].湖南教育:D版,2019,000(002):P.41-4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