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参与度的方法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34期   作者:   徐子波
[导读]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
        徐子波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第二实验小学,252400
        摘要: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掘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参与;教学策略
        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
        一、营造愉悦的问题情境,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时,教师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实物、实情入手,设计谜语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动画情境、生活情境等,把学生带入一种预欲研究未知问题的情境中,造成悬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最佳心理状态。然后再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并茂,以逼真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记忆,而且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及锻炼机会,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对新知识的渴望。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教育实践证明,科学地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裨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新知。教育者应该顺应孩子的天性而教,人类的知识凝聚着知识、情感、伦理,真正价值就在于用脸、手、说表现出来。学生知识是从体验中感知出来的。人们常说,听了记不住,看了印象深,做了记得牢。低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运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顺应儿童发展的需求,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每节新课都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时要给学生提出操作要求,即看清题意,想一想,根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学生完成后,给学生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

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让同桌说一说摆的过程。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重提问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灵活性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开放性问题,能促进学生全面地观察问题、深入地思考问题,并用独特的思考方法探索、发现、归纳问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在四年级教学图形的拼组时,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的三角形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后,教师进一步问:你还能用不同颜色三角形拼出什么美丽的图案?给出这样的问题后,学生就会充分发挥想象力,会有意外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同时,不可忽视他们求异思维能力的开发,因为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而开放性问题是培养求异思维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除了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题,发展求异思维,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打下基础。
        四、注意提问的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系统探究
        因地制宜地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并茂的优点,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教学。低年级很多数学知识都适宜制成多媒体课件,如:口算、乘法口诀等口答类题目。具体细节就不一一再谈了。另外教师还应努力拓宽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主动的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是一条重要的原理,是说提问要有梯度,先易后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因此,课堂提问的难度应要适中,不宜过难,否则会使学生丧失学习信心,无法保持持久不息的探究心理,从而使提问失去价值。在数学学习中有时会遇到思维难度较大的内容,要学生一下子得出结论难度较大。教学时,我们可以把这些难度大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分解成几个适合学生回答的“小问题”。这一个个小问题围绕着同一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相互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按照一定的层次向纵深发展,从而对新学知识有整体的正确认识。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教师要做有心人,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把问题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曾琦.关于小学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的内隐观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05).
        [2]孙苗,张辉,朱茜璐.论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J].教书育人,2008(33).
        [3]章伟央.学生课堂参与的影响因素及方法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