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
湖北省监利市周老嘴镇逸群小学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小学阶段新的课程目标改革的持续深入,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工作开展方面所推行的教学理念和所运用的教学模式都产生了巨大变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教学主体性地位也得到了更为明确的彰显与广泛的关注,小学数学教育也相应提升了课程开展中对于学生提出的个人能力发展目标和综合素养培育要求。结合小学数学课堂实际开展情况可知,当堂提问与解答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够采用的最为直接有效的为沟通交流,因此,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展开培育,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进而实现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课堂参与程度的提升,有助于有力达成拓展深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广度与思考深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五年级;数学课堂;问题意识;小学学生;培养策略
课堂提问是我国教育领域所采用授课模式中最为普遍且高效的师生交流模式,其能够在开展过程中完善体现师生双方在课堂参与过程中所针对课程教学内容产生思考成果,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身疑惑的提出和解决,以及所学知识理解程度的加深提供了重要渠道。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针对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形成充分重视并予以全力支持,立足学生视角积极思考学生在主观层面所产生并提出的学习需求,进而针对课程教学方案及课堂教学方法做出针对性的调整,进而促使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水平实现全方位的发展和提升。
1. 推动课堂传统教学理念达成创新
新课改针对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教学主体性地位做出了重点强调与充分突出,其要求教师在工作实现过程中更应当侧重于引导学生展开层次分明,系统完善的学习探索,实现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提升和学习主人翁意识的萌发培育,最终推动小学学生达成对于相应数学理论知识的熟练掌握与灵活运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当从改变自身做起,针对进步性的教育理念作出积极接纳和主动创新,改善甚至摒弃自身刻板传统的教学思想,重新定位自身与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意识到学生才是把握课堂教学方向与内容的主体,而自身更多的是承担教学活动组织和内容方向引导的责任来参与课堂教学,从而给予学生更为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更加广泛的自主权利,实现对于学生主动思考与学习意识的激发和能力的提升,最终达成学生在数学课堂参与过程中能够做到积极地自我表达与主动地提出疑问的教育目标。除此之外,教师同样应当和学生之间建立平等融洽的沟通关系,进而通过和谐有效交流的开展,切实针对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和知识探究需求形成深入理解,从而以此为基础,目的明确地为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指导,促使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帮助学生锻炼提问技巧。
2. 实现小学数学探索课堂完善构建
问题意识培育过程漫长而复杂,所以在小学学生实际参与数学课堂学习过程中,仅能够做到敢于提出问题远不能够满足教师的有效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素养培育要求。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唯有实现探索课堂的完善构建,凭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所产生的有效思考成果为基础,才能实现小学学生对于数学知识提问技巧的持续锻炼与逐步提升,从而促使学生在不断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认知水平,推动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增强。
教师首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问题源头的寻找手段。结合数学科学严谨的鲜明特征,学生在开展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针对复杂数学问题的解答往往是通过将其带换与分化为简单数学问题所完成的,因此二者之间必定具有着紧密且直观的联系。结合此项情况,教师在课程开展时应当针对此类联系做到牢固把握与灵活应用,引导学生针对自身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问题的源头展开思考并进行探索,从而借助复杂问题简单化原理的教学效用,推动学生针对自身数学问题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最终在帮助学生获取问题答案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自学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多边形的面积》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七巧板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探索并验证简单数学图形和复杂多边形之间的组成关系,实践对于课程内数学知识点的具象化体现,从而在降低课程内数学问题学习难度的同时,实现学生对于数学难题理解水平的提升。
教师其次需要教导学生学会问题症结的探索方法。结合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在当前所处年龄阶段的实际情况,可知其由于思维及心智的发育限制,而在针对数学问题内,在逻辑进行理解的过程中,存在着部分客观制约因素,导致其在数学课堂参与过程中,针对部分数学问题产生了迷茫。针对此类问题,教师则需要通过教导学生掌握探索数学问题症结的正确方法来加以解决,其可以通过教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况理解题意的方法,实现对于题干核心的理解,显著突出数学问题的主体和问题矛盾的内容,进而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手段的运用,完成对于学生问题思考与解决思维的锻炼和培育。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3课《长方体与正方体》教学课程中,教师就可以结合魔方,方形橡皮,方形文具盒等器具的运用,实现对于课本中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展现,引导学生首先针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基础性数学特征形成理解,从而通过数学问题描述,将空间数学问题代入到生活实践中,并组织开展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学习沟通和问题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对于课本中所提出数学问题核心产生清晰理解并做到有效把握,达成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促进目标。
教师最后则应加强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力度。通过生活化引导增强学生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水平尤为必要。学生在生活化数学教学情境的参与过程中,能够有效加深自身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深度,有效激发自身对于数学问题的探究欲望,实现自身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完善培育和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同样应当教导学生掌握明确分类与有效总结所学数学知识的正确方法,以确保学生在日后知识体系不断补充与完善的过程中,避免出现详尽概念干扰混淆的情况。例如,教师在五年级下册第2课《因数和倍数》教学中,就应当针对课程内因数、倍数、除尽、整除等概念向学生展开反复随机提问,进而通过持续性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对于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分印象,实现学生课堂数学问题提问有效性与科学性的增强。
由此可知,问题意识的具备对于小学学生良好数学学习成效的达成具有决定作用,其能够通过直观展现学生对于自身所学数学知识的探索与思考成果,使教师更加确切地针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水平产生清晰理解,进而为自身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向及方法的及时调整和针对开展提供依据。所以,小学数学教师有必要通过上述有效性教学举措的应用,实现学生在数学课堂参与过程中问题意识的培育和提升,推动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实现发展与增强。
参考文献:
[1]论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耿丽清.??新课程(上).?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