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继
大方县鼎新彝族苗族乡水塘小学 贵州省毕节市551604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同时课标还明确指出:数学应当是传授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学科。可见,随着信息时代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愈发重视。为此,对于广大教师而言,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时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让其点燃创新思维之火。
一、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及自主探索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当将课堂重新归还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边远山区的数学教师还存在于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潮流,旧教学观念还比较强,思维还较落后,唯我独尊,未能将学生摆放在中心位置。
在小学阶段,学生仍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童年时期,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课内以及课外的时间,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理念。首先,教师必须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突破照本翻书的观念,将教学课堂延伸到广阔的空间,诱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学中玩、玩中学,感知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首先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与所学过的正方体、长方体有无关系,在什么条件下有怎样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在猜想圆柱的体积时都认为圆柱的体积等于它的底面积乘高。然后根据学生的猜想,以分小组的方式,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验证猜测,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根据各小组的汇报验证结果进行归纳如下:
已知底面积(S)和高(h),求V? V=S底×h
已知体积(V)和高(h),求底面积(S)? S底= V÷h
已知底面积(S)和体积(V),求高(h)? h= V÷S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及动手合作的方式,找到了多种利用转化方法求圆柱的体积的方法,这说明了在新时期的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把“想”和“做”结合起来,在“做”中学会思考、学会创新。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民主、自由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目标明显呈下降趋势,学习的注意力没有有效利用起来。那么,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活跃、宽松的教学氛围,架起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的桥梁,保护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人格,才能让学生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来,从而使之感到心理上的自由与宽松,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内在动力,唤起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每次上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进行预习与思考,俯下身子与学生打成一片,多交流、多沟通,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多发表意见,变单向型为多向型,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不再是教师单独地传授知识,学生只知道听和记笔记,而是应该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彼此尊重、信任,相互在轻松的氛围中交流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三、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总是“满堂灌”、“一言堂”,学生始终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无非把自己当作知识的记忆器,两极分化严重存在,教学质量不佳。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最容易引起学生获得新知识的欲望,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知、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
作为教师不应只是一个单独的传播者,更应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境来启发学生,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索者,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地鼓励学生回答问题,不断激励学生逐步树立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四、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于一题多解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在解法上不具一格,并注意从多种解法中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灵活的简单的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
例如:鸡兔共35只,关在同一个笼子中,每只鸡有两条腿,每只兔有四条腿,笼中共有100条腿。笼中鸡有多少只?兔子有多少只?
教学时,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启发学生去找对应的量与分率,激发学生大胆尝试,得出解题办法。
解法一:
假设全是鸡
35×2=70(只)
100-70=30(只)
鸡的只数:30÷2=15(只)
兔的只数:35-15=20(只)
解法二:
假设全是兔
35×4=140(只)
140-100=40(只)
兔的只数:40÷2=20(只)
鸡的只数:35-20=15(只)
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维,拓宽思路,并让学生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在教学中适时地计算发散式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父亲和儿子今年共60岁,又知4年前,父亲的年龄正好是儿子的3倍,儿子今年多少岁?”你能联想到什么? ……这样,让学生提出不同问题,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更新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不能独立于书本教材,应结合生活实际列举一些有兴趣的例题,教学时尽量直观化、形象化,较易人接受。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可以设想圆柱是否有底面,然后在根据转换的方式把圆柱体转换为一个长方形和两个等圆。这时图中的长方形就是圆柱的侧面,两个底面就是圆柱的上底和下底,于是就很直观地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和两个等圆的面积,最后得出圆柱的表面积,即:
S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底面周长×高+两个底面的面积
=2πrh+2πr2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特别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多种教学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简言而知,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