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34期   作者:  褚良寅
[导读] 自古以来,人们就明白一个道理,以古为鉴是可以知兴衰的。
        褚良寅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采花中学443408
        摘要:自古以来,人们就明白一个道理,以古为鉴是可以知兴衰的。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的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涌现了无数正义凛然的将军、战士;引人入胜的断编残简中述写了一段段逸闻趣事,也记载了一年年的寒来暑往;一件件古朴雅致的古董承载的是千百年来无人倾听的人世变迁,也流露了偷天妙手的百感交集。历史是神秘的也是恣意的,学习历史可以让人明对错、晓是非,对于初中生而言更是矫正思想、端正品格的最佳机会。但是滔滔不绝地说经年往事,已经不能再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只有适合现代发展的教学方法才能起到教学历史的目的。本文以笔者个人观点,在核心素养理念的支撑下,浅谈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字:核心素养 初中理解 高效课堂 教学策略
前言:“核心素养”是最近几年每个人都关心的词语,小孩子关心是因为这个词关乎着自己的未来命运,成年人关心是因为这个词决定了自己的工作压力,老年人关心是因为这个词代表了社会的进步发展。在教育中,“核心素养”占据了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绝对领导地位。历史是初中生刚接触的并且能够影响学生升学的新科目,要想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必先构建高效的历史教学课堂。构建历史高效课堂需从改变教学现状、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方面入手,把学生“要我学”的被动心理,变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状态。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状
        1、学生毫无兴趣可言
        很多初中生在没学习历史之前,都是对历史非常感兴趣的,他们认为学习历史就是听教师讲精彩纷呈的故事,却不知道需要背诵每一个阶段的重要人物经历,每一个朝代的更迭罔替。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历史几乎丧失了兴趣,对中华五千年的发展怨声载道,给教师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教师机械式教学
        初中大部分历史教师在教学时都仿佛一个被写好工作程序的机械,给学生念着教材上写好的年代,说着那个年代发生的大事,讲着每一个朝代的兴衰,最后告诉学生哪些内容需要背诵,什么知识是考试重点。这是历史教师的通病,语调不高不低,语气不急不缓,没有给学生一种历史是饱经沧桑的感觉,容易让学生困倦。
        3、教师教学没有延展
        历史是一篇宏伟画卷,教材中的内容只是绘成画卷的墨滴,并非历史的全貌。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只是给学生教授了教材中的内容,重点分析了考试的考点,但是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却很少涉及,这限制了学生对历史的想象,也局限了学生正确看待历史的问题的思维。
        二、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师需要作出的改变
        历史课堂的低效也不尽然是学生没有兴趣,教师也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因素,为了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教师也应作出一些改变。
        首先是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需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语气的起承转合,不要将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讲述成平平无奇的日常生活,要让学生感觉教师的教学如说书般精彩,学生才会听的津津有味,始终集中注意力。
        其次,教师要规划好教学目标和每一个教学环节。

高效的历史课堂就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的每一分每一秒,教师的教要有深度,学生的学要有成果,即便是短短的一分钟,教师也应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思考,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贯穿始终。
        三、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1、故事导入
        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的是一段段耐人寻味的故事,这些故事寥寥几语便道尽了世间百态,既可以发人深省,又可让人幡然悔悟,教师不能将这些故事抛之脑后,而应该作为教学的利器,给予教学最大程度的帮助。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利用历史故事导入教学,让学生对故事的发生背景感兴趣,对故事中的人物感兴趣,对故事中的事件感兴趣,再随着教学思考从故事到教学内容能带给自己什么样的启示。选择的故事应具有趣味性,能让学生觉得历史并非都是沉痛厚重的,可以适当掺杂一些野史的内容,虽然野史有一部分仍待考察,但是其丰富多彩、扑朔迷离的特性,足以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故事导入的形式不一定需要教师言语讲述,教师可以依赖多媒体,从网络上搜集一些电影、电视剧片段,甚至是恶搞短视频,都对吸引学生注意力和烘托课堂教学气氛有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秦统一中国》一课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秦统一之前的故事。秦武王举鼎被砸身亡的故事就比较有教育意义并且有趣。教师边讲述还可以边做动作,使故事更生动,在这之后教师可以问学生他们对这个故事的看法。秦宣太后的上位史也较适合给学生拓展,宣太后的所作所为对秦国的统一做了很好地铺垫,尤为适合导入秦一统天下的导入教学,还可以对一部分女学生起到激励作用。另外,一些影视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秦统一的片段,21年初播出的《大秦赋》正是根据史实进行改编的,并且里面的人物服装都较为还原正史,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解秦朝的服饰文化。
        2、合作交流探究
        合作学习的形式是非常适合让学生们自主思考和探究的,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非常大的效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问题,并形成统一的小组观点,在讨论完成后,由小组长叙述。如果小组之间有不同的观点,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小型的辩论赛,促使学生对自己的观点有更深入的思考。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难免会敷衍了事,教师可以多询问他们的进度和组内成员各自的想法,当学生熟悉这一形式并对历史产生兴趣,能够有自己清晰的想法时,他们会积极投入到讨论中,由此激发了学生的交流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和辩证逻辑能力。在小组讨论前,教师需要给学生留下值得思索和探究的问题,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但是需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即便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不能思考的更全面,但是经过相互讨论与教师适当的点拨,便可以解答的更完整更全面。
        例如在《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留下这三个问题:(1)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否在于杨贵妃?(2)“就食洛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唐朝都城长安会缺粮食?(3)如果唐朝统治者改变了土地兼并严重的问题,是否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唐朝收税难的问题,拖延灭亡时间?这三个问题对于初中生而言都较难,但是却可以引起学生们的思考与热烈讨论,并且符合学生们的猎奇心理。
        
        结语:“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知道我国是如何诞生的,也不是让学生知道世界哪些国家曾经打过仗,而是让学生从消逝的历史事件中获得自己的感悟,警醒自己。唯有主动参与到对历史的思考中,才能真正看到历史对世人的告诫,教师对学生的历史教学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去看、去听、去想、去学。
        
        参考文献:
        [1]姜胜祥.农村初中多媒体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J].亚太教育,2015(26):243-2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