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科技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34期   作者:王凯康
[导读] 思维能力是当前教育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
        王凯康
        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第三幼儿园  712000
        摘要:思维能力是当前教育界较为关注的一个重要概念。信息技术课堂一直就暗藏着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旨在对小学信息科教学对学生渗透思维能力培育的有效策略探究,希望能给小学信息科教学带来一些启发和建议。
        关键词:思维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能力培育;有效策略
        引言
        随着社会会不断发展,对人才的培养也有了新的要求。相比其他课程,信息技术学科更需要顺时应变。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笔者从思维习惯培养入手,大胆活用教材,寻求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突破,从自主思维、创新思维和应用思维三个层面进行研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活用信息技术教材,不间断地引领,使自主思维成习惯。
        小学生处于极微妙的思维发展阶段。一方面,他们还保留着孩童时期的直观和感性;另一方面,他们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不少信息技术的概念和知识技巧显得相对抽象、单调,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按顺序进行教学,效果未必理想。笔者从激发兴趣开始,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让学习活动带上一种情绪的色彩,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比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笔者把“输入小档案,记录我成长”调整到前面,以教师辅助的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模板,让他们进行点击和选择,为自己的信息技术学习之旅制作简单的档案卡,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学生把学习的收获一点点装进去。接着,笔者教给学生键盘区域分布和其他知识。学生内心深处抱有期待,就会更感兴趣,许多地方都能自主参与,实践操作也更积极。不要小看这样的“微调”,三年级学生喜欢求变,偶尔来一些合理的调整,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再加上不间断地引领,能够形成良性的刺激,让学生摆脱对书本和教师的依赖,渐渐养成自主思维习惯。这样,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会被激活,思维层次自然也会不断提高。
        二、创设信息技术活动,不间断地引领,使创新思维成习惯。
        小学生喜动不喜静,注意力也不够持久,教师需要发挥教育智慧,创设丰富多彩、有趣的信息技术活动,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游戏训练进行融通,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从而使之迸发创新意识的火花。
        比如,教学“练习键盘指法”一课时,如果只用常规手法反复训练,便如沿着同一跑道锻炼,虽有足够强度和效果,但因为途径单一无需过多思考,显得没有乐趣,在培养学生思维上,自然无法收到最佳效果。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既掌握既定的手法技巧,又能够有推陈出新的效果呢?游戏活动和组队竞争都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笔者选择多媒体模拟实践的方式,进行指法操作游戏训练。借用指法软件,开展“打气球”“字母打靶”“趣味五子棋”活动。笔者要求学生四个人一组,组与组之间互相PK,按照约定的方式得到训练的积分,并和同伴分享自己是怎样做到既快又准的。笔者一边巡视,一边对应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发现新的技巧。师生、生生之间不断交流看法,做到有新意又有实效。另外,笔者利用多媒体网络室的控制平台功能,把不同的训练技巧心得和优胜学生的情况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在指法训练中开动脑筋的学生有成就感,而其他学生也从伙伴的创新中获得技巧,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培养求新求好的创新思维习惯。
        三、基于问题的计算思维教学方法。
        1、将教学内容转变为问题。


        基于问题的教学,创设问题是关键。在选择问题时,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内容、知识点为中心,将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提供给学生学习。也可以结合当地人文思想,选择学生关心的问题,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学习。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由学生提出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在情境“引”的作用下“,导”出问题。所以,要发挥教师和情境的作用,让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要求学生观察图形,找出区别,明确问题所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个相关联的“问题链”,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3、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创新学习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提供获取信息资源的线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讨论和交流,补充和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提高自信心。通过教学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主动研究与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唤醒计算思维的能力。
        4、注重评价拓展思维。
        在所有的课堂教学中,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在问题探索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而且也要检验他们的最终求解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总结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评价时,要根据课堂的动态过程,适时给出有价值的评价和引导。在赞扬学生及肯定其优点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后续学习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促进学习的深入。
        四、鼓励信息综合实践,不间断地引领,使应用思维成习惯。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仅仅能够懂得阅读和搜集信息显然是不够的。基于学科特色,教师还需要不间断地引领,教会学生处理和应用信息,让应用思维也能渐成习惯。
        比如,在“初始画图软件”系列课程中,笔者教学生画卡车、画大楼、画星空,给予他们更大的空间,鼓励他们运用画图软件,画出相应的作品,并应用到生活中。如母亲节到了,让学生用画图软件设计卡片,配上动人的祝福话语,由笔者帮忙把这份特别的作业发送给妈妈们。又如,把画图软件的学习内容和后边的网络之旅、体验网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绘制电子美术作品,向相关的少儿比赛活动投稿,将信息技术课堂所学知识应用到学习及生活领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思维习惯。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信息技术学习打破课堂的束缚,笔者还尝试进行课余综合性应用,让学生初步感受信息技术无处不在、无处不可用的时代特点。
        结语
        总之,在小学信息科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法,为学生创设契合年龄特点的学习环境,拓宽他们化解问题的思路,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身处其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整个信息技术课堂也因此得到了推动,向着理想的方向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艾文娟.略论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学科学生思维习惯培养[J].新教师,2019.
        [2]游建波等编著.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案例[M].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2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