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34期   作者:罗祖金
[导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罗祖金
        南丹县六寨镇巴定小学  547218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通过教学的艺术手段来施展自己的主导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情趣,唤醒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然而,这份艺术应该是平时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或认知特点而采取的有助于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只有善于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的感知规律,才能更好地在学生群体中施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本领。要做到全面了解,师生语言交流是教师掌握学生内心世界活动轨迹的摄取点。因此,在新课的导入、课堂师生的对话以及学生大胆的猜测中,教师应该把脉好师生的语言交流,才能准确地在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把学生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引渡;才能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中有着质的跨越。下面本人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例,以供同行商榷。
一、利用新课导入的对话,确定因材施教的方位。
        师生新课导入的对话,应该是教师突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入口点。教师通过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再根据学生的认知,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人教版第十一册24页﹚时,我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数—倒数,对于“倒数”你有那些认识呢?我的话音刚落,班上有个名叫王勇的同学把手高高举起 。我示意他站起来回答,王勇站起来后反问道:“老师,倒数是不是像运动员在单杠上倒立,的倒数就是”随着王勇的话音刚落,教室里大多数同学捧腹大笑。我一边示意叫同学们安静,一边把同学们反馈的两种信息﹙其一、通过多数学生的笑,敢肯定他们课前已对本节内容作了预习,王勇的悖理设问才引起他们的酣笑。其二,王勇的设问虽然形象,但是属于凭空猜测。﹚作出处理。并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概念教学即“什么是倒数﹖”通过这些习题“×=     ×9=    ×=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积与两个因数的关系。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倒数的概念。为了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我特意用两张卡片在黑板上贴出,然后让王勇同学上黑板演示。王勇颇有信心地走上讲台把6和1的位置进行交换。本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在他动手的瞬间迎刃而解。反思本节的教学过程,王勇经过猜测→探究→验证→获取知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自己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特点对学生获取的知识进行唤醒,难道不是因材施教的最好栓释﹖
        二、课堂师生的对话,是因材施教的保障。
        课堂师生的对话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是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进行的问答对话。教师在这些对话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及时地反思。

在反思的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的教学思路与学生的认识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时,我在黑板上写着22-2=…,
然后让学生猜测算式的结果。班上有个名叫李铭的同学站起来回答道:“22-2=2”。我接着问道,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结果的,能把你的思维过程告诉全班同学吗﹖李铭略有所思地答道﹕“22像两个苹果减去2就是吃掉一个苹果,结果还剩一个苹果,所以答案得2”。通过学生的回答,学生的形象思维应该如何向抽象思维过渡﹙即:学生缺乏数位上的数的认识﹚就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我把全班同学带到操场,并借着石子进行演示。﹙一边演示,一边说明“个位上的2表示2个1放两颗石子,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放20颗石子,减数的2表示2个1,所以22-2就是从22颗石子中拿出2颗石子。”﹚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在学生演示完毕后,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方法。然后我把学生带进教室进行竖式演算。学生从动手演示中熟练地掌握了计算技能。在本节教学方法的定位上,遵循学生的认识特点,把学生从大胆猜想带向情境中动手验证、并把自己的经念总结算法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整个过程就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因材施教的具体实施。
        三、让学生大胆猜想,保因材施教之实。
        曾有位教育家说过﹕“当学生有理由但不能说,不愿说或没机会说的时侯,那就是教育的悲哀。”学生畅谈是学生认识的再现,是学生畅想之源。在教学上,教师要充分激励和鼓舞学生敢想敢说,才能维系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才能确保学生乐此不疲的探究兴趣。例如,在一次练习中,我出了这样的一道练习﹕“有一位军人回家探亲,在家呆了62天恰好呆了两个月,请你猜测这位军人在家呆的是那两个月?” 学生兴致勃勃地道出7月和8月。哪一个同学还有不同的答案﹖一种求异的询问,又把学生又带入新的思考中,经过一番思考学生面面相觑。另外的答案已受制于学生熟知的范围。于是,我又激励学生大胆猜想,有个学生站起来大胆地说﹕“老师,假如一年有13个月,那么这位军人在家呆的月份除了7月和8月之外还有12月和13月。”话音刚落,教室里的小手又争先恐后地举起,“除了7月和8月之外,可能是头年的12月和次年的1月。”看着学生释怀后舒心的笑颜。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个教师我们没有理由不让学生猜想,没有理由不让学生说。唯有鼓舞学生猜想才能把学生引向成功的彼岸。
        总之,在教学上教师要善于进行师生对话,善于鼓舞学生猜想才能更好地演绎因材施教的主导地位。才能让学生从古人总结的知识板块中去创新、去突破。从而,才能更好地开辟古人尚未发现的数学领域里的知识。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