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钰玲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 621000
摘要:现如今,音乐美感培养已是大提琴音乐教学中较为关键的一环,这一环节与大提琴音乐教学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可以说美感意识有助于大提琴教学中很多课程的顺利开展,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美感意识,才能够促进其形成良好的律动与乐感,并能够在大提琴演奏中学会情感表达,呈现出较佳的演奏效果。本文主要阐述美感意识在大提琴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大提琴教学;美感意识;培养策略
大提琴作为一种极具艺术价值的世界传统乐器,具有独特且低沉的音色,能够较好地烘托气氛,受到很多音乐热爱者的喜爱。大提琴演奏融入了其他很多乐器演奏的元素,历经多年的发展和创新,现已形成丰富多彩的演奏内容,而大提琴演奏者要想获得较佳的演奏效果,为观众带来视听全方位的艺术体验,必须注重美学与音乐的完美融合[1]。基于此,在大提琴教学中,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美感意识的培养,通过有效地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美感意识,从而提升其大提琴演奏效果。
一、大提琴教学中培养学生美感意识的关键性性
美感意识是大提琴演奏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元素,直接关系到大提琴演奏效果。若演奏者缺乏对大提琴作品所需的美感意识,那么不论是在日常练习还是作品欣赏中,演奏者都不能较好地传递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演绎作品风格,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大提琴曲目的演奏品质,让观众产生一种空洞感。但如果演奏者具有良好的美感意识,那么就可以了解到大提琴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并使用丰富的技巧来呈现曲目的内容,从而让自己的演奏更加生动化,富有感染力,为观众带来更加优质的视听效果[2]。基于此,大提琴演奏者应对自身的美感意识进行科学地、有意识地培养,明确美感意识对大提琴作品中角色、内涵、情感及风格等的影响,在日常学习中不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美感意识,从而促进自身演奏效果的提高,不断突破自己的大提琴演奏技巧,最终有效激发自身的艺术感知能力,更好地发挥出大提琴演奏效果。
二、大提琴教学中学生美感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创造动静和谐的审美意境
在大提琴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与观众都同处于同一审美活动之中,演奏者的情感表达属于一种无声语言,演奏者应秉持着真善美的精神要义来进行情感表达,且这种表达必须完全符合大提琴表演主题,然后借助具有丰富情感的音符语言,为观众创造一种音乐作品氛围的审美环境,呈现出作品的真实内涵[3]。针对大提琴演奏者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输出而言,其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大提琴演奏中的节奏、速度与力度的配合、表演情绪与表情等均极具人文内容,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审美意识,故而情感输出成为继表演技巧的审美欣赏后,进行大提琴表演美学分析的一个关键点。
(二)节奏、力度、音色和速度的把握
大提琴具有很强的技艺性,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能够掌握技术问题,即当学生练琴方法错误时,教师必须马上指出并纠正,尽管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整个作品的演奏,但是却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还会大大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率。基于此,在实际的大提琴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导学生对大提琴演奏中的节奏、力度、速度及音色等多种技巧进行巧妙配合,促使其具备良好的演奏习惯和美感意识[4]。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节奏的把握。对于大提琴演奏教学而言,节奏把握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演奏者只有准确地把握大提琴作品的演奏节奏,才能够在循序渐进中形成良好的演奏习惯,若无法准确把握节奏,那么其所演奏的大提琴作品就会像骨架散了一样,无法立起来,从而导致其无法正确地理解大提琴作品的美感意识,也不能完整的解读和顺利演奏作品。基于此,在实际大提琴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对学生的节奏训练,使之能够准确地把握节奏。
二是,力度的把握。在刚开始学习大提琴时,教师需要教导学生如何准确地控制握弓的力度,这一环节是非常讲究的,看着做起来很轻松,但实际上需要有力,力度的把握直接关系到大提琴演奏出来的声音的强弱。学生在掌握力度的过程中,应当先练习怎样准确地握弓,然后循序渐进地锻炼自己手指的肌肉,在锻炼弓和琴弦接触过程中,由于力度的变化而致使每个音发出一定的变化,且情绪具有多种层次,如:高潮、低潮、平缓、舒展等,音乐也需要层次鲜明的演绎,故而在大提琴演奏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对每首大提琴作品中各个应的变化进行认真琢磨和尝试,找到最为符合作品中某时某刻情绪情境的“音”,这样才能够实现力度的最好把握[5]。如:在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中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过于注重抒情和乐曲旋律,而忽视创作者对力度强弱与层次的变化要求,故而教师找到学生这一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教导学生重视力度对作品层次的把握,并通过重音乐来对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充分表达,从而让学生演奏出富有美感的音乐。
三是,音色的把握。在大提琴演奏中音色的主要作用在于:塑造人物的形象、提升审美价值。基于此,教师必须注重教导学生学会准确地掌握大提琴作品中的音色。其中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为:人类在借助语言进行交流时,不同的音色往往会匹配到人类不同的情感,人类所发出的声音也具有不一样的色彩,而人类在表现情感时,很多情绪都存在相通之处,当听着遇到熟悉的音色时,可以识别出其中所含有的情感状态;故而大提琴演奏者应在认识到这一点的基础上,在实际演奏过程中赋予音色更多的可能性,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认识来对音乐内容进行认真揣摩,找到其中的含义,并将自己的理解呈现在作品演奏中,让观众产生共鸣,从而完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6]。关于审美价值的提升主要体现为:当一个人习惯了某个人的音色后,只要听到这个人演奏或是演唱的一段音乐后,就能马上说出其名字,可以说演奏者在长期演奏过程中,其作品将会形成属于自己的特色,并刻印在观众的脑海中。
四是,速度的把握。在大提琴演奏中的速度主要指快慢,包括:均匀的速度(柔板、快板、慢板、急板等)、变化的速度(突慢、渐慢、渐快、突快、自由等)。在实际的大提琴教学中,为能够让学生明确上述的速度感,教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长期、刻苦的训练,先是引导学生进行慢练与快练的有效结合,针对部分速度快的乐段,需要采用多种速度方式进行演奏,一般先用中速带着情感进行练习,从中发现自己速度把握中存在的不足,这一过程中无需花费太长的时间,然后用慢速来对自己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解决,待能够熟练演奏乐曲后,再回到中速检查,通过重复多次的训练,最后回到原速进行作品的练习[7]。通过这一训练方式,不仅有利于学生以正常速度来完成大提琴作品的演奏,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并能够在整个演奏过程中对各乐段的演奏快慢速度进行准确把握,最终有效提升其大提琴演奏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学习大提琴的学生而言,只有其具备良好的美感意识,才能够使之更好地掌握声音技巧,并能够准确把握音色、速度、节奏等要素,从而确保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作品演奏,且呈现出较佳的演奏效果。基于此,在实际大提琴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将美感意识培养融入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美感意识的关键性,进而让学生在不断演奏中提升美感意识。
参考文献:
[1]宋军.基于大提琴演奏的声乐表演教学探究——评《高校声乐教学与音乐教育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0(06):136.
[2]马洁.大提琴演奏中拇指训练方法及运用分析[J].戏剧之家,2020(14):76.
[3]胡天纵.大提琴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路径[J].当代音乐,2020(02):20-21.
[4]董培瑛.探析初学者在大提琴演奏中常见的几种左手技术问题[J].北方音乐,2020(02):71+76.
[5]迟宇明.提高大提琴演奏音乐表现力的思考——评《大提琴学习指南》[J].中国教育学刊,2019(12):131.
[6]段新惠.关于如何提高师范类高校大提琴演奏中艺术表现力的思考和建议[J].戏剧之家,2019(32):146-147.
[7]买买提艾力·阿不都克力木.关于大提琴演奏中的心理与美感意识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9(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