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研究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34期   作者:   高曼莉
[导读] 本文将进一步对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展开研究与探讨。
        高曼莉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英语系 河北省 保定市 071000
        摘要:现如今,我国是21世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文学创作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分析我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内容,近代各种类型的英美文学作品塑造出了不同特点的中国形象,这些作品成为早期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文将进一步对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展开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近代英美文学;中国形象;变迁
        引言
        在阅读近代英美文学作品时会发现作品中多次出现中国人物形象,西方文学作者在创作作品时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不同角度对中国人物形象进行描写。英美文学作品的创作者由于对中国的了解不深入,使他们作品中的中国形象的描写并不全面客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人物形象在发生变化,随着中国与英美的交流日益密切,西方英美文学作者对中国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他们作品中的中国人物形象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主要以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形象变迁的意义。
        1中国形象在英国眼中的变迁
        英国文学作品最早描绘中国形象可追根溯源到十四世纪中期,至今已长达七个世纪。英国的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主要分为正面和反面,这二者随着历史的演变而不断颠覆。当然,中国形象的正面、反面与否,与学者写作时对中国的固有印象有着密切的关联,也与英国文化中的自我对立有直接联系,中国的形象是他们自我反思和品评的一部分,并不是表面上所看到的单纯批判中国形象,这当然也是英国文化的一种体现。《曼德维尔游记》是英国文学史上首部对中国形象有所描述的文学作品,发表于十四世纪中期,内容主要为主角曼德维尔对中国的美好进行了夸张的描述,将中国形容成了天堂,人们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君王仁慈、国家繁荣。这部书的出现为欧洲对中国的崇拜打下了基础。著名的英国地理学家查德·哈克卢特在1599年时权威发布了《航海全书》,内含对中国所属疆域、边防管理措施、税收制度、政治管理办法、农业状况等全方位的叙述。其中对我国科举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2],简单的叙述了我国三大宗教。将我国对科举制度的重视和对孩子教育的培养理念引入英国,一时间引起了轰动。随着各国之间贸易的展开,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珍贵物品在十七世纪时,开始通过海运流入英国皇室,英国的建筑也开始仿照中国,自此刮起一阵“中国风”,文人们更是对中国有了一定的向往。一时间出现了很多颇具代表性的文章,如马可·波罗《游记》、波顿《忧郁的解剖》等等。《世界公民》是英国著名文学家哥尔斯密斯在十八世纪发表的,表达了对中国完善法制和道德准则的欣赏,认为中国的学术气息浓厚。通过对中国的寓言、故事、哲理等的应用来讽刺当时的英国社会风气[3],旨在促进社会变革,当然该作品对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较大影响。同一时期的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纺织机、冶铁技术的出现使英国的手工业作坊生产模式直接转变为大机器生产模式,国力和经济水平直线提升,野心和欲望也在不断膨胀,英国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唾弃。从出使中国的马夏尔尼归国后所发布的《英使见乾隆纪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形容中国为“傲慢野蛮、愚昧腐败”,严肃的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十九世纪中期,英、法、德、日、俄等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英国开始了对外侵略和扩张。而此时的中国受到闭关锁国的影响综合国力已大不如前,面对鸦片战争中国已束手无策,而后欧洲列强的不断打击也使中国陷入了困境。中国的形象在英国人眼中逐步跌落至未被驯服的“蛮族”,大力向中国贩卖鸦片,蚕食中国国民的身体和经济储备,以军事力量对中国进行镇压,文学作家更是在作品中开始了对中国的嘲讽。


        2英美文学作品中中国人物形象的双重性
        华裔作者在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喜福会》中的描写,主要是以解放前的战乱为背景,作品主要描写了吴素云经常为女儿吴精美讲述桂林故事的场景“每日每时,都有上千难民涌进城里,簇拥在人行道上,四处寻觅栖身之所,人人都往人行道上吐痰,大家的身上散发着浊臭,他们用手挖鼻孔、又用挖鼻孔的手去推揉身边的人,龌里龌龊的”。作品中描写的这种现象是解放前充满战乱的旧社会,也是残害女性的父权社会。作品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描述了吴素云前夫的粗俗,吴素云对待前夫的态度是忍受,到无法忍受,打掉胎儿一个人搬到乡下居住。作品中的另一个人物形象龚琳达在2岁时被父母安排了娃娃亲。作品中许安梅的母亲因被富商吴青强奸,不但得不到家人的安慰,反而被亲人赶出家门,无奈给富商吴青做了四姨太。吴青在娶了四姨太后又马上娶了五姨太,四姨太的女儿也被二姨太抢走。为了抢回自己的女儿,并报复二姨太,四姨太最后吞食鸦片自杀。华裔作家在进行《喜福会》创作中即对中国形象进行了批判,又展示了他内心深处对中华民族的感情。生活在美国的他,无法改变自己的华裔身份,同时又对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强烈不满,他在创作过程中内心充满矛盾,他对母亲的落后与迷信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又颠覆了中国女性脆弱沉默的印象,塑造了慈爱且坚强的中国母亲的形象。华裔作家在《喜福会》中描述了四对母女因文化背景差异产生的情感冲突,目的是凸显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世界各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不是独立存在的,不同文化在碰撞过程中要相互包容和理解,以在尊重不同国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促进国际交流。
        3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早些时候,美国也出现了对中国形象进行夸张艺术处理的文学创作,对中国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美化。而工业革命之后,部分美国文学作品则开始对中国形象进行丑化描述和恶意诋毁,导致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形象产生误解。美国与英国之间本身就存在较为浓厚的血缘关系,比如美国政府官员体系的建设主要是借鉴英国文官制度,而英国传统文官制度却是汲取了中国传统科举制度的实践经验。因此,在美国这个国家成立的初期阶段,美国会通过英国文学作品的介绍去赞誉中国形象。比如,在早期对中国形象的描述中,存在较多历史名人对中国形象保持着较高的赞誉。约在1768年,美国著名政治家、物理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提到过:“如果在我们国家的农业建设发展中合理引入应用中国农业体系,那么将会更好促进我国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在此时的美国民众眼里,他们普遍认为中国人拥有着勤奋努力、孝顺善良以及聪明睿智等优良品质。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在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逐渐暴露出自身的衰弱,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让西方列强普遍认为中国是一个可以随便欺负的落后国家,美国、英国等国家对于中国的赞赏和认可开始出现崩塌之势,中华帝国固有的大国繁荣形象逐渐出现衰败之势。而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的了解更多是通过阅读各种传教士创作的中国传记,比如由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明恩溥创作的《中国人的性格》,该书对中国人的性格展开了详细的描述,同时将“黄祸论”作为重要科学依据。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在20世纪初,出现了较多美国作家开始赞美中国形象,美国作家期望可以在东方文化中获取精神慰藉。
        结语
        综上,在近代英美文学作品中,中国形象一直在变化,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兼有,这主要和中国社会及世界格局的变化有关。新时期,我们应该客观地解读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形象,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积极树立正面的中国形象,使中华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考文献
        [1]田洪敏.一种文学边界——弗·索罗金空间书写中的中国形象[J].当代外国文学,2017,(2):122-127.
        [2]管新福.西方传统中国形象的“他者”建构与文学反转——以笛福的中国书写为中心[J].文学评论,2016,(4):139-14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