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为主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青海省团校 810000
摘要:为强化青少年的信念与理想,社会各界都应理性地审视围绕青少年所开展的理性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深入探究理想教育的影响因素;在此背景下,社会各界都应明确自身在理想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优化自身工作模式,找寻相应对策。本文将简要分析青少年理想教育现状,研究各方面因素对青少年理想教育的积极意义,探究当前青少年理想教育的有效策略,以期实现青少年理想,与其一同实现中国梦。
关键词:理想教育;青少年;自我激励;立德树人
理想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坚定信念,为国家与民族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铸就美好愿景。政府、学校、家长、社会、青少年都应明确自身定位,积极探索强化理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围绕当前青少年理想教育的理性审思及对策进行探究有着重要意义。
1.青少年理想教育现状
当前,国内各地区青少年理想教育主要呈现为以下特点:
第一、在家庭层面,诸多因素会影响理想教育效果;其中,家长有意识地引导与教育,家庭关系和谐程度,学校与家庭的良性互动程度,家长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父母职业,家庭偶然事件,代际行为与观念传递等因素对理想教育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第二、在学校层面,诸多因素会影响理想教育效果;其中,班主任工作质量,教学工作者行为与工作方式,教学工作者价值观,学校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是否因材施教,校风校纪,实践活动质量,课程教学质量,校园主题布置,教室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理想教育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第三、在个人层面,多方面因素会影响理想教育效果;其中,青少年的特长、爱好、性情是否得到各方的充分尊重且是否被有力培养,同学关系,社团集体工作质量,是否拥有独特的生活阅历,组织干部经验等因素对理想教育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第四、在社会层面,多方面因素会影响理想教育效果;其中,社会风气,社会关爱,工作质量,网络环境,新闻媒体宣传,民生保障程度,国家地位,国家发展获得感与成就感,地方经济发展水准等因素对理想教育效果的影响程度依次递减。
2.各方面因素对青少年理想教育的积极意义
2.1官方引导是灯塔
勤于圆梦、勇于追梦、敢于有梦是习总书记为青少年指出的奋斗方向,同时,习总书记还亲切地提出,若我国青年一代有担当、有本领、有理想,那么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前途。这表明,党和国家充分结合新形势,将新的希望赋予给青少年一代,要求国内各地区的广大青少年要脚踏实地,志存高远,坚定不移地追寻理想信念,放飞青春梦想,勇做弄潮儿,实现中国梦;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核心,不断奋斗并写下华丽的人生乐章。
2.2学校教育是主阵地
在国内教育体系下,青少年培养体系是指,由小学至大学并覆盖初中、高中的全过程国民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围绕青少年所开展的理想教育工作在不同时期具有相同的逻辑性;该项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充分结合青少年的客观发展规律,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三观。简单而言,理想教育既能够帮助青少年坚定自身信念,也能够为国家与民族发展提供强大推动力。比如,小学与初中是围绕青少年理想做准备,打基础的重要时期;高中是围绕青少年理想,助推学生进步与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大学则是围绕青少年理想,塑造学生品格的成型时期。基于此,各教育阶段的组织与教育机构都担负着重要责任,每个时期都是助推青少年理想发展的重要接力棒;每次交接都直接关乎青少年综合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更是重要一跃。在此期间,学校始终是直接面对广大青少年的组织与机构。也是开展理想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在此背景下,学校管理层更应紧贴青少年实际,科学研判青少年思想,密切关注青少年的所求、所想、所需,不断优化理想教育方式。
2.3家庭教育是肥沃土壤
在围绕青少年开展理想教育活动时,各方都应明确家庭担负着重要责任。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应从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家庭关系等多角度着手,优化教学方式,积极正面地推动青少年发展,帮助实现理想。在此基础上,家长还要与学校、社会构建良好关系,通力合作,建立良性的沟通、交流、互动氛围,不断对理想教育模式进行优化,增强教学效果。
2.4社会是大熔炉
长时间的教学实践表明,青少年身上会慢慢显露出社会的变化情况。具体包括,青少年周边的社会风气、社会关爱工作质量、网络环境、媒体导向。若青少年始终能够生活在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中,感受高质量的社会关爱,在清朗的网络环境中查找互联网资源,接受积极正向的新闻媒体引导,则有助于推动理想教育朝着正确、乐观、向上的方向发展。基于此,如何围绕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助推理想教育的高质、高效发展,是国内各地区教育主管单位与教学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也是社会各界所担负的现实责任。家长、社会、学校应共同努力,形成社会合力,改善区域环境;结合青少年的发展情况,营造和谐、有序、纯良的大环境,为理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2.5个人经历是助推剂
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青少年不能将目标局限于知识学习领域,还应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努力发掘自身特长、爱好、兴趣;深入挖掘校内与家庭的教学资源,培养自身的专项特长,提高综合素养。比如,在学习与生活中,青少年应与同学建立融洽的相处关系,避免出现同学关系不佳的问题;依托融洽的朋友关系,为自身综合素养的发展提供正面、积极的推动力,帮助自身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并参与高质、高效的理想教育活动。
在此基础上,青少年还应积极投入到集体活动中,不但要为广大师生服务,还应以此为切入点,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通过参与社团等组织性的集体活动,丰富个人经历,逐渐积累活动经验;上述各项影响因素由量变到质变,能够为青少年进入社会,步入工作岗位,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打好基础,实现自身理想。与自我价值。
3.当前青少年理想教育的有效策略
3.1政府应引领青少年坚定信念
我国当代青少年必将也必须承担的重任是民族命运与国家前途,因此,国内各地区教育主管单位与各级政府在引领青少年发展时,应积极倡导理想的目标状态,科学合理地设定发展规划,并将其充分落实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从顶层着手设计青少年的理想信念,坚定执行各项计划。在此基础上,政府及相关教育主管单位应担负起责任,不断强化自身能力,丰富教育途径,尽可能地动员协调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从不同层面着手,将各方力量融入到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引导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开展各项教育活动,不断强化教育教学的合理性、科学性,正确地关爱、引导、发展青少年并形成合力。
3.2家长应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现阶段,国内大部分家长对于青少年教育的认知更多集中在价值开发与教育责任领域,未能从家长自身的视角深入研究并剖析社会关系、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1]。简单而言,国内绝大多数家长的教育认知有待提升。小学与幼儿园阶段是家长有意识地对孩子开展理想教育的理想时间节点,也是各项教学工作重要的基础准备时期。青少年在幼儿时期普遍不具有善恶分辨、对错判断能力,其价值观念也有待引导。基于此,家长应从该阶段着手,适当引导教育孩子,以免家长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出现的各类不良行为与理念为孩子造成负面冲击。同时,和谐、友爱、团结的家庭关系能够推动孩子积极健康成长,有助于孩子树立奋斗目标与坚定理想信念;而良好的家庭关系来源于内部各成员的共同努力,其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在于和谐、友爱的亲子关系。在建立亲子关系时,家长应将重点放在心理发展方面,不能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应结合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关心并爱护孩子,进而达成事半功倍的效果,积极推动青少年的进步与发展,实现理想教育目标。
3.3校方应做好立德树人工作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在围绕青少年开展理想教育活动时,学校是最核心的影响因素。在学生的青少年阶段,中学阶段占据六年;这也意味着,中学时期直接影响学生的志向;相应的,大学阶段对于青少年理想教育的重要性紧随其后。在中学阶段,青少年接受的教育不但包括各主科教师所开展的专业课教学,其中班主任所起到的作用也至关重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班主任主要负责管理班机,将愉悦、轻松、和谐的学习与生活氛围提供给学生,进而为理想教育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在师生间建立和谐、良好、友爱的师生关系,不断将先进的思维理念潜移默化地输入学生脑海中,有助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将更切合学生特质的产品与理想教学模式传递给学生[2]。基于此,中学管理层应充分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质量,紧抓班主任的日常工作,规范学校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并给予班主任更有力的支持。
3.4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理想教育活动
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但给生活带来了较强的便利性,也使得学生在青少年时期不可避免地需要受诸多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例如,网络为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与学习带来了巨大帮助,但也带来的诸多问题。网络上存在的诸多不良信息很可能会毒害青少年。基于此,国内各地区的网络主管单位应着手对网络环境进行优化,携手社会网络主体,包括信息生产者、网络运营商,共同放眼未来,优化监管模式,强化监管能力。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前提下,各级政府与围绕青少年建立融合家长、社会、职能部门、网络社会平台等各因素的综合治理体系,对相关法规条例进行持续性完善,为青少年提供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保障青少年更好的运用网络,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3]。
同时,新闻媒体也应积极参与上述活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关爱青少年;尤其要将更多的眼光吸引到贫困家庭以及贫困地区的青少年。国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受经济条件、文化程度以及地域性因素,未能正常完成学业;部分偏远地区的家长也未能有力地支持子女教育,更无法围绕青少年开展理想教育活动,没有积极配合社会、政府、学校,强化教学质量。基于此,新闻媒体要积极配合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让阳光洒满现实生活,从宣传、发行、出版、生产等多个角度,将更多资源倾向于贫困地区的青少年,为其提供健康充足的精神食粮。此外,志愿组织、党团组织、红十字会、社会爱心人士也应整合自身力量,积极配合政府的精准扶贫政策,不断强化青少年关爱的精准性,积极推动青少年的进步与发展,共同实现理想教育目标。
3.5建立自我激励体系
我国当代青少年更热衷于实现自我价值,追求个性;因此,青少年理想教育中的重要部分在于自我理想教育。国内各地区的青少年往往能够在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引导下,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但极少有人能够坚持追逐理想;其根本原因在于,青少年普遍缺乏较强的自我激励能力,一旦遭遇挫折困难,很容易丧失动力与信心。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开展各类行为活动时都需要受到激励;其中,自我激励是内生性动力,有助于推动人朝着目标持续奋进并最终成功登顶[4]。为强化自我激励能力,学生不但需要学习相关理论,还要掌握具体方法,建立自我激励体系。比如,青少年在围绕理想开展自我激励教育时,先要明确学习目标,但也可不局限于学习领域;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的特长爱好、兴趣,增强自身综合素养。例如,在班级内部构建良好、融洽的沟通氛围,提高情商;通过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强化自身的实践能力。青少年应运用多种方法,增强专项能力,完善自我激励体系,帮助自我追寻目标,努力奋斗,激发持续奋进的动力,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实现目标理想。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青少年理想教育进程中,官方引导是灯塔,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家庭教育是肥沃土壤,社会是大熔炉,个人经历是助推剂;通过理想深思青少年理想教育,我们发现政府应引领青少年坚定信念,家长要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校方应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社会各方积极效应参与理想教育活动,青少年应建立自我激励体系,进而实现青少年理想,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事业。
参考文献:
[1]侯才.构建当代哲学主体性[N].人民日报,2015-11-2(15).
[2]岳彩.“泛偶像”时代青少年榜样教育困境与出路[J].河北 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2):16.
[3]刘若懿.浅论新形势下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及教育[J].科学 大众,2017(1):50.
[4]程景丽.情境体验式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 运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9(1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