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并举,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34期   作者:王艳瑜
[导读] 低年级的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律性,大多数学生上课可以端正坐好,下课能与同学们友好相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自律性还是没有很好地养成。
                王艳瑜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昆湖小学  650032
        低年级的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律性,大多数学生上课可以端正坐好,下课能与同学们友好相处。但是,有一部分学生自律性还是没有很好地养成。怎样让这些学生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这一年来,我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书法练习的开展,培养学生的专注力
        学习书法能使学生提高专注力,因为学习书法需要脑、眼、手全身心的投入,使学生养成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书法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书法素养和艺术修养,而且对培养严谨踏实、自觉刻苦的学习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其文化素养、道德情操、性格塑造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1.上好书法课,打好入门基础。
        在每周的书法课上,指导孩子们端坐以及书写握笔姿势,观察字的框架结构,让孩子静下心来好好写完一页,并当堂进行评比。
2.每天练字10分钟,养成练字习惯。
        课后,准备描红本,让孩子们每天认认真真地描摹一页,老师第二天批阅,及时反馈练习成效。
3.每月书法比赛,强化学习成果。
        每月最后一个星期的书法课上,我们会举行一个书法比赛,所有同学都是评委,各抒己见,推选优秀的作品,在教室里的光荣榜上展示出来,起到积极正向的激励功效。现在,孩子们的书法作品已经由简单的写字到写诗,再到诗配画等多方位优秀作品展示了。
        经过一年的训练,那些心浮气躁,坐不住的孩子,已经由最初的3分钟时间,到10分钟、20分钟、半小时,到现在的一节课时间基本能规规矩矩、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个字了。
二、跳绳活动的开展,塑造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运动有助于塑造人们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志,激发承担风险的勇气,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
        跳绳运动易于操作,成本低廉,场地要求也不严格,在相对不够宽敞的校园环境中,具有因地制宜的优势。经国内外专家研究,跳绳对心脏机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增强人体心血管、呼吸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能增进人体器官发育,开发智力,丰富生活,提高整体素质。
1.每天跳绳5分钟,培养孩子的自律性。
        体育老师在体育课上教会学生双脚跳绳,学生每天回家练习跳绳5分钟。此外,每周五早上10点做完操后,老师组织学生在操场上跳绳3组,每次1分钟,让学生对比自己每分钟的跳绳个数并记录。
2.学习新的跳绳姿势,培养孩子的兴趣。
        当一分钟之内跳的次数提升以后,仍然沿用一种跳绳方式,学生会觉得枯燥,此后,引入花样跳绳:单脚跳、换脚跳、正摇跳、反摇跳、编花跳等多种动作。然后,由单人跳进行双人对跳、多人同跳、鱼贯顺序跳等。
3.学期进行跳绳比赛,激发孩子的竞争意识。
        在训练了一段时间之后,告知学生会在期末进行花样跳绳比赛,让学生自主选择花样跳绳的细分项目,备战比赛,评出等级,颁发奖状。此举极大激发了学生对跳绳运动的兴趣,每天都坚持跳绳打卡。跳绳比赛时,全班同学都跳出了自己的最好水平,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此次跳绳运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体质,释放了学生多余的能量,减少了与别人发生冲突的时间和精力。


三、阅读活动的开展,树立学生的榜样意识
        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好的文学作品更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1.走进文本,反思自己。
        通过推荐孩子阅读《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读本》系列图书中的《好习惯让我变成超人》、《管好自己,我能行》、《说脏话一点儿也不帅》等故事,告诉孩子如何培养良好的人格、素质、修养以及生活习惯。用生动故事和精彩图画的形式取代了简单生硬的说教,寓教于乐。
2.学习榜样,提升自己。
        每天分享一个“学习强国”的小故事在班级群里给孩子们睡前听,《中华美德小故事》和《家风故事》系列篇,从《孔融让梨》、《廉颇负荆请罪》到《张英:六尺巷》的故事等,让孩子们学会友善和谐相处。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屠呦呦:成功源于努力》等故事,让孩子们知道了要想有所成就从小就要有自律意识,能够随时严格要求自己。从《商鞅立木为信》到《陶行知:追求真理做真人》等故事,让孩子们懂得诚信的重要性。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和倾听优秀故事时,心中再现栩栩如生的形象,体味关于友爱、诚信、自律、勇敢乃至爱国主义等永恒的人类精神,开启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在人格得到升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滋养学生独立、自然成长,其效果远胜口干舌燥的说教。
        通过读书分享会、讲故事比赛等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加入到了全班共读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规范,不文明的行为也减少了很多。
四、主题班队会的开展,强化学生的自律行为
        跳绳、阅读、书法的日常训练让孩子们的行为得到了一定的规范。怎样让学生的自律性得到强化,形成长期的良好的习惯?我们对于学生再出现的问题,及时地进行主题班队会的教育活动。
1.主题微班会,及时解决个性问题。
        在微时代背景下,丁如许老师立足于师生身边的事,根据社会发展、学生成长的需要,提出了微班会的概念,短小(十分钟之内)、及时、针对性强。当小徐同学在课间做危险的动作时,通过《课间安全进行时》让孩子明白安全的重要性;当小马同学因为懒惰指使其他同学帮他干活时,通过主题微班会《请让我自己来》,让小马同学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必须自己做的道理;当小范同学上课时一直能够端正坐好,专心听讲时,《他,就是我们的好榜样》让上课坐不住的同学有了随时学习的榜样,规范自己的行为;当有同学磨磨蹭蹭不做课堂作业时,《十秒拍手》主题微班会,让同学们知道了时间的重要性,要学会珍惜时间。
2.主题班队会,解决共性问题。
        当有些问题不仅存在于个别同学,而是具有一定普遍性时,我们就通过每周五的班队会时间,让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比如:当有同学随意传播道听途说的消极信息,而其他同学听说后又加上自己的想象传给别人听,通过《谣言止于智者》主题队会告诉孩子们,无中生有的描述不但会伤害他人,导致严重后果的话,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当有一部分同学因为用手机上网打游戏,视力下降,睡眠不足,严重影响了听课效果后,我们开展了《手机的利与弊》主题队会的辩论,让孩子们能正确认识手机的好处与坏处,学会合理地利用手机……
        通过一年来坚持开展的四类活动,规范了部分学生的不文明行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营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形成了比较好的学风班风。
参考文献:
《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读本》   中央文献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习强国”APP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读本》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魅力微班会》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