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探析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34期   作者:万宇
[导读] 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提高自理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形成。
        万宇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610000
        摘要:劳动教育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劳动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提高自理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形成。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小学生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劳动教育既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教给学生知识,又要通过丰富的实践劳动活动为学生创造积极动手和踊跃参与的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但如今很多学校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往往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劳动意识,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小学生劳动教育问题。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教育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小学教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包括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生活习惯和全面发展。这些内容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影响。由于小学生的基础知识构架比较薄弱,对世界的认识还很幼稚,但好奇心强,动手能力强,对知识、技能充满探索的欲望。如果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一点,通过开展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以为学生劳动能力的进步做好铺垫,为学生以后的身心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当前劳动教学的现状
        劳动教学作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多方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学校与教师的不重视导致当前劳动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
1、不够重视小学劳动教育
        目前我国小学劳动教育的定位有所偏离。在教学中,劳动教育始终无法让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想法,同时,学校和老师没有对劳动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有些学生父母觉得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文化知识,对劳动教育完全没有必要学习。在这几种因素的影响下,从而导致劳动教育停滞不前,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进而造成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不足,使学生的劳动能力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
2、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兴趣不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以传统的教学模式讲授知识,造成课堂教学气氛充满了沉闷与压抑,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同时,教师也无法很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学生的操作能力缺乏提高。长期以来,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提不起学习兴趣,并且他们的劳动意识也没有得到提高和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是不利。


二、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策略
1、确定明确的教育目标
         劳动教育作为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包含着诸多内容。开展小学生劳动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实践活动。同时,学校也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加强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动手能力和劳动需要,并据此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劳动教育的开展不应仅仅是为了满足考试或教育部门的要求,而应真正从学生的角度、需求出发,以培养学生的素养和能力为根本,才能真正发挥小学生劳动教育的作用,实现小学劳动教育的教育价值。因此,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开展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以多样的实践方法为手段,以小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开展活动,才能促进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反馈。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学生受到性格的影响,对教师举办的各类活动都充满好奇,都想要去参与。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课堂活动,为其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活动,才能有效地推进小学劳动教育。通过利用开展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动手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素质与能力的增强。
        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开展劳动班会《变废为宝》,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在劳动课程中让学生将废纸或不要的东西通过小组的设计变成一件好看的小东西,开展小组活动,在规定时间内哪组先将废纸转变为好看的小东西,哪组就获胜。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能达到提高劳动能力的效果。
3、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随着我国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越来越重要。但要注意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萌芽还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和实践训练。创造意识是人对创新思维的一种反应,而小学劳动教育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劳动教育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动手实践,在持续的操作过程中,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操作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
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劳动教育要围绕着劳动教学任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习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小学劳动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对提高小学生家庭劳动教育质量的思考[J]. 彭文明.?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4(06)
[2]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2015
[3]加强劳动教育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试用)》试用情况调查报告[J]. “面向21世纪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发展研究”课题组.??课程.教材.教法. 2000(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