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梅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云南省大理市 6710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国民教育会议的精神得到了深入贯彻,“三全教育”理念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拓展。在高职院校要贯彻好为党育才为国育才的责任和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强教育教学研究,把“三全教育”理念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和社会实践、综合能力教育各个环节;精通课程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全过程管理体系;在完善坚定理想信念、强化爱国情怀、在增长知识上、在提升上下功夫的综合素质上、在扩大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上、在构建全面、多面、深入的教书育人长效机制上。
关键词:高校“三全育人”改革探索
引言
创新机制教育改革是现阶段高校的发展常态,也是如何实现社会价值和内涵发展,提高人才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有些高校对创新机制教育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现实生活中,很多高校在创新机制教育的课程体系,上课模式,运行过程中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如何正确解读高校三全育人的内涵以及特点
1.1三全育人协作系统的本质要求是开放性
协同论虽然在很多方面与三全育人机制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很多方面又有共同和相似点。例如开放性,虽然两种理论机制针对的开放系统是不相同的,但是在教学育人的过程中,本质要求都是要做到开放。首先,从教育主体上看,全员教育包括实施的主体和目标教育的主体。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扩展到高校其他管理服务人员,从学校扩展到家庭,企业,民间组织,这个队伍将一步一步地扩大。另外,全过程育人在时间上也有开放性,三全育人一方面意味着要将课堂从思想政治课程拓展到其他学科所有的思想政治上,另一方面,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学生学习的每个阶段,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再次,全方位育人在空间上具有开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不仅是在课堂上,也要延伸到线下现实生活中,或者虚拟网络生活中。由此可见,高校要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就要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教育,真正使三全育人系统产生协同效应。
1.2三全育人能够达到长期效果的内在动力是自主性
有了发展方向和关键影响因素后,需要的就是添加内在动力。协同论中对内在动力也有所涉及,概括的论述了影响系统长期发展的还是系统内部各元素间自发的行动。这就意味着具体道高校的三全育人机制中,最大的发展动力还是在学生自身,只有自身具备一定的自主性,才可以促使大家都能够朝着共同育人的培养目标行动,并且将这一目标作为进行各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当所有教育主体朝着共同的育人目标努力时,所有教育主体就会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状态变量自主的进行结构优化,并且调整资源,使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并且通过系统内部各个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对内部工作所有的问题进行调整,让所有育人主体之间自动形成有序的,稳定的育人功能,并且将此功能达到自我修补,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检测,实现从没有秩序到有序可循的转化,体现出了育人系统整体的自主性特点。由此可见,自主性是三全育人整个系统的内在动力,它能够驱动系统达到平衡及稳定的状态。
2高校科研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2.1引导机制不健全
虽然科研育人理念已经得到学术界认可,但是高校科研育人机制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当前高校很多教师没有科研育人的意识,学生也没有科研的想法。高校扩招造成的师资紧张使得科研育人多流于形式,一些高校把学科竞赛和短期科研培训等同于科研育人的主要形式。
2.2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
有些地方高校更重视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再加上财政投入有限,结果导致科研平台建设投入不足,科研项目无法顺利开展。科研项目从选题申报到完成,需要指导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但是部分学校对指导教师的付出并没有给出专门的奖励。长此以往,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2.3评价指标不健全
近几十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
为了争取优质生源、财政支持以及更好的排名,各高校都把容易量化的科研作为重点,因为在高校排名的评价系统中,基金项目、论文、专著等都是主要的加分项。这种现象虽有助于推动科研的发展,但也造成了重科研轻育人的局面。高校教师要获得自身发展,要晋升职称,就必须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因为在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时,最核心的要求是科研成果。面对繁重的科研任务要求,部分教师逐渐偏离科研育人的理念。
3路径构建,探索“三全育人”改革的实践方向
3.1建设全方位协同的教育内容
“全方位”育人所要关注的是高校育人内容的空间覆盖和协同效应,通过整体性、系统性的体系构建拓展育人工作的“广度”和“宽度”。(1)统筹“十大育人”,完善育人体系。“十大育人”体系是一个整体,是推进“全方位”育人的核心。高校在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过程中,要补齐短板,整体推动“十大育人”体系的协同发展;要根据教育的特殊性,着重发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的作用,挖掘专业课程中思想政治元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注重在低年级段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尽早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2)以德育人,以文化人,提升人文修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学生思想引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格塑造,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教育引导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集中体现在文化的教化作用上,文化的潜移默化、濡化、浸染是文化育人的生动写照。高校要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积极构建人文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实践课程相衔接的教育体系;加强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一体化设计,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环境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学习实践,促使人文素养内化为学生自身的品格、气质。
3.2打造全过程衔接的教育链条
(1)完善从入校到离校全过程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统一的连续过程。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阶段,是基本的价值观、知识体系形成的关键时期,包含了从入校到离校整体衔接的全过程。高校首先就要一体化构建全学段的学生教育体系,系统建设从入学到毕业每一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内容,进行持续性、贯穿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从入学到毕业思政教育的全程引导。(2)构建有针对性的分段式教育课程。大学生的成长在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思想特征、学习特征、行为特征。高校要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开展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教育活动,推进分类分阶段教育引导,真正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如针对刚入学的新生,要加强思想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针对各年级学生,要在注重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爱国奉献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要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实习、岗位培训中。(3)注重教育活动育人元素的挖掘。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教育的所有工作都应该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通过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组织促进“人”的成长,回归于“人”的本身。学校要注重挖掘某一单纯教育活动中的育人元素,发挥其育人功能。如新时期大学生资助工作,在正确落实精准扶贫的要求下,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注重培育受资助学生的感恩意识、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体现在学生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干预上,同时要注重学生理性平和心态的培育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培养,要辩证地理解“心理”既是工作的内容,也是育人的途径。学校在组织开展此类教育活动时,就要注重把思想教育工作融于学生知识增长、行为养成、意志培育的全程之中,推动单纯活动、短期效应向思想育人、长期培育的转变。
结语
综上所述,从思想、制度、教育、激励、评价等五个方面建立有效机制,为高校“三全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离开这一最根本的保障,高校“三全育人”工作就会流于形式,难以取得育人成效,育人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0-12-09(1).
[2]梁军,尹贤彬.研究生“一体两翼”的三全育人机制实现路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