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关系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34期   作者:  刘秋华
[导读] 个人品格的塑造,国家身份认同感的形成,对小学生学习道路、职业发展的选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刘秋华
        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第二小学
        摘要:个人品格的塑造,国家身份认同感的形成,对小学生学习道路、职业发展的选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智力开发、思维拓展、品格塑造、正确价值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科学的文化教育,补足既定小学教育的缺陷。即小学教育工作者需将小学课堂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将小学生视为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既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还能有效拓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渠道。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教育;关系
        引言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关系的分析,教育工作者需从教育本质出发。即充分了解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将知识与文化的渗透进行有效的结合。既要做好知识教育,还需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力度。从教育维度、现代人才培养视域出发,具体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关系。避免将文化传播与传承剥离于教育范畴之外,应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有效培育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等优秀品格。在此诉求下,小学教育工作应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关系,做好文化教育、知识教育工作。
        一、面向小学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小学教育,不应局限在知识教育,应通过拓展课程内容,加强文化教育的实效性。且在文化品格塑造、思想意识形态的正确引导、正确价值观树立等三方面着手,科学的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小学生从小建立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并建立远大的志向与目标,未来成为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
        (二)民族精神的渗透
        民族精神的渗透,是强化小学生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手段。而小学教育应在知识素质、思维素养、能力素养等方面加强改革与创新,能够不断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组织学生学习更多优质的知识与文化。通过多样化的小学教育,确保小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且对国家充满热爱与信任。
        (三)家国情怀积极熏陶
        所谓的家国情怀,主要指的是对家园、国家产生的深厚情感。而评价小学教育的成效,不应拘泥在知识文化水平的提升上,需延伸到国家的素质教育、国民团结协作意识等方面。小学教育工作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与价值,帮助学生建立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小学生心中播种爱国的种子,促使他们未来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当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传承与传播的关系
        (一)小学课堂是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先进的思想理论,对塑造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提高他们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着极强的育人功能,还拥有极大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因此,必须通过多元渠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与发扬。教育领域作为传播文化与知识的重要阵营,我国必须采取有效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年轻一代学生的大脑中。

从某种角度来说,小学课堂是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密切关联性,既要将传承意识与精神合理的灌输于学生的思想中,还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品格、道德情操。从这个层面可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具有密切的传承关系。即将小学课堂视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场所,且组织小学生从小建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这样,才能保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久不息,并切实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助力小学教育迈入新的台阶。
        (二)小学生是传承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载体
        小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对国家长治久安、繁荣统一、领土完整等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小学生未来会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文化品格、国家身份认同、家国情怀等,都会成为他们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各领域经济发展重要促进因子。因此,我国必须坚守小学教育阵地,将博大精深的、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埋于小学生的思想中。进而,使小学生成为传承与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并肩负起每一代人应当承担的社会重责。小学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学科教育,还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令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的新时代人才。因此,教师必须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组织学生系统、深入的学习优质文化与知识。确保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同时,鼓励他们自主的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承人,并能将其科学的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中。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政治巧妙进小学校园的有力工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对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家国情怀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进校园的具象化体现,更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教育工作者应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的举措,切实提高小学教育质量与效能。既要注重提高小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还需有意识的增强他们文化自信心。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的渗透到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文化的积极影响与熏陶,促使他们思想获得升华。而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关系的分析,教师必须紧密围绕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可更加清晰的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即文化的传承与传播,需要开发多种渠道与路径。而小学教育内容、模式的丰富,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启发、资源支持。
        结语
        总而言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小学教育内容的扩充,需依靠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资源支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传承,需依靠不同的渠道与路径。更重要的是,小学教育应通过提高文化教育效能,帮助小学生建立良好的文化品格,并对国家产生浓厚的情感。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体现价值与意义,并推动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获得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晋.加强小学传统文化教学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J].智力,2020(28):33-34.
        [2]罗琼.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小学德育相结合[J].小学生(下旬刊),2020(02):15.
        [3]刘广林.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传播力研究,2020,4(03):176+178.
作者简介:刘秋华(女;1976年8月),民族:满族,籍贯: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学历:本科,职称:小学高级教师,毕业院校:福建师范大学,毕业专业: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第二小学,研究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关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