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中霞
西宁市第七中学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施行,对教学的要求也随之增加,并且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所以,各所学校都应该要改变之前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与综合能力的关键阶段,更应该被人们所重视与关注,而语文科目又是初中时期的重点科目,所以其教学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语文对于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一门科目,其所包含的理论知识与人文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素质教育要求初中生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要以此为基础去探索语文知识。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符的,所以在初中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目前语文教师要尝试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鼓励学生提问,增强其创新意识
学生提出问题,说明其思维是积极的,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提问,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之中,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小,教师都不能忽视,而应该要引起重视。对于提出的问题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还要对其进行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要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从而让学生可以自主去进行探索。虽然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问,但是必定会出现有些学生碍于面子,担心被其他同学笑话而隐藏自己的问题,不懂装懂,这时教师就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要鼓励学生提问,并当场对问题进行讲解;然后要帮助学生减少心理负担,使其感受到提问的作用。如在教学《春》时,由于文中有很多学生没有学过的词语,所以教师就能够先让学生阅读课文,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然后再让学生提出,学生提出问题以后教师要适当对其进行表扬,并作出回答。这种教学方式是值得被称赞的,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营造交流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对于初中生而言,创新能力主要就是指创新思维能力,而这则需要一个良好的交流氛围。所以,初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之前经常使用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认真设计教学活动,多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从而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增强其创新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多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使之在交流中创新思维,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交流之中,教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建立一种民主的交流氛围。
比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语文教师能够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再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在阅读时产生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从多个方面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组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初中时期,课堂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全部,他们还应该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教师在教学之中能够发现,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其生活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比较差,这主要是和他们平时所接触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相关。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要注意改变教学方式,多进行反思。所以,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重视组织学生参与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从而进一步完善并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初中生在参加课外活动的时候,能够增强学生的阅历与经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究,逐渐锻炼并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总之,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可以健全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推动学生的综合发展,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四、创新评价机制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时期的语文课堂教学之中,要想让学生打破传统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不断创新,教师就能够创新评价机制。在初中阶段,榜样对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可以创新评价,学生就可以体会到创新的力量,在以后的学习之中也会更注重使用创新思维。之前,传统的评价往往都是根据学生的语文成绩去进行,这种方式不仅单一,还很片面,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创新评价的形式和内容。在形式方面,教师不仅要看学生的语文成绩,还要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在内容方面,教师要创新评价机制,多根据一些开放性的题目去评价学生,不能只局限在一个答案,也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重视引导学生使用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另外,教师也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给学生建立一种欢快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渐渐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提问,使之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不断创新,从而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燕颖超.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90):43-44.
[2]于连祝.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6):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