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优化浅谈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33期   作者: 刘潇
[导读] 作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反馈手段之一,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继续。
        刘潇
        武汉市青山区吉林街小学   

        作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反馈手段之一,是课堂学习的延伸和继续。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天经地义。然而,传统作业几乎都是围绕课本做文章,以文字和作业本的形式、以学生个人为对象进行。作业负担繁重,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内容强调知识性,作业答案强调唯一性和准确性,导致作业布置陷入机械重复、单调枯燥的误区。久而久之,做作业成为一种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磨蚀,创造性灵活性被抑制。导致学生简单应付,甚至抄袭作业,学习技能难以获得,学习态度难以养成,学习能力更难以得到可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就要优化在作业设计上下功夫。
        一、作业设计要尊重差异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个体,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吴忠豪教授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也提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进行练习设计时,我们应当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练习。”
        在教学实际中,绝大部分的语文教师都没有按照这一原则布置作业,常常是“一刀切”,只有统一没有区别,导致有的学生“吃不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布置,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优发展,真正让作业对每个学生都适合并且发挥其最大的效益。
        作业设计的优化不仅体现在作业数量上分层,还应在作业内容、难度上进行分层设计,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1.作业数量要分层:对于基础的字词掌握、课文背诵情况的考察,程度好的同学直接听写、默写;程度较弱的同学抄写字词作业、背诵课文。这样一来,程度好的同学当天就完成了知识的巩固,第二天,就比其他同学少了一项作业,使他们学得轻松愉快。而程度弱的同学,需要吸收消化知识,因此多给他们一天的时间,等待他们巩固所学,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
        2.作业内容要分层。针对当天所学的课文,设计“作业超市”,学生在宽松的范围内自由选做感兴趣的内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如:学完《古诗词三首》一课,我给学生设计的作业内容有三项:第一,任选一首古诗改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第二,选一首古诗,根据它的古诗情节,写一个简单的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第三,为一首古诗配上一首曲子,画一幅或找一幅符合意境的插图。这样的作业,激发了他们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兴趣,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3.作业难度要分层:练习册上分层勾题做。程度好的同学:不做基础题,只做难题,提升自己。程度较弱的同学:只做基础题,难题选做。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孩子们一个选择的范围。
        当然,设计这样的作业,老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激发学生好强的心理,让学生知难而进,敢于尝试,尽量去做,去学,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作业设计要重视多样性。
        语文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何谓之语文素养?即: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作业做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设计时更应该着眼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涉及“听、说、读、写”各个层面的练习。
        如《桂花雨》一文适合朗读,请学生以组为单位练习朗读,并以比赛形式让学生评价谁读的最有感情。这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都积极参与,既熟悉了文章内容,又领悟了作者情感,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再如指导学生根据阅读链接将课文《西门豹治邺》改编成剧本,合作分角色、练台词,在课堂上表演后组织学生评价,评选最佳剧组、优秀演员、最佳拍档等。
        此外,观察蚕宝宝的生长过程,写观察日记或画成长记录;观看影片,交流观后感;收集广告语,开展广告热播会;阅读课外读物,办手抄报;举办故事会,评选故事大王;自我画像,设计个性名片……这样的作业,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又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三、作业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社会处处皆语文,社会处处用语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的广阔。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而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己任,语文能力的形成由语文知识转化而来。要实现转化,就得把语文学习和运用结合起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儿童情、智、知、能获得同步主动发展。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当树立开放的语文教学观念,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改变机械、粗糙、繁琐的作业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长才干、学做人。?可以让学生走访、查阅有关资料,每天看新闻、说新闻;到大街小巷去收集广告语、警示语、错别字进行交流;了解生活的变化,社会的进步,学习身边的榜样等等。
        课外阅读是学生的第二课堂,一篇课文仅仅是阅读的开始,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外阅读与教材配合起来,从横向、纵向指导学生阅读,有意识地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如学习《少年中国说》之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便于学习课文;学过《军神》后,布置作业:除了刘伯承,你还知道哪些开国元帅?你还了解他们或其他伟人的哪些感人事迹?学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后,引导学生将这几篇课文联系起来,交流讨论:联系生活中具体事例说说自己的父母表达爱的方式是怎样的,你怎么看待父母的做法。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完一课后,根据课文特点,设计续写、仿写、写读后感等练笔活动,从而掌握新知识,有所发现,尝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如续写《总也倒不了的老屋》,改写《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扩写《穷人》桑娜沉默时的心理活动,写《“诺曼底号”遇难记》读后感,仿照《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等。
        另外,从作业的时空来看,语文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更注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效合作。如在教学完四个单元后,让学生自由找伙伴,一起给这四个单元出一份试卷,进行期中复习。孩子们在一块合作编拟题目、在练习书中筛选好题,整个过程都是小伙伴共同合作完成,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体现出了学生自主设计的能力与创新意识。

        四、作业设计要体现人文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吸纳了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充分渗透了人文思想,对学生的心灵的震撼和影响是深远的。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不但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平日作业中,也要有意识地渗透人文教育。如结合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学生选做:给父母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送上一张自制的贺卡,表达浓浓的祝福;给父母夹夹菜、捶捶背,认真观察,用一段话描写父母的神情、言行。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让我们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愿望,在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这条改革之路上不断摸索,不断尝试,不断交流,不断创新,使学生在广阔的时空中学语文、用语文,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生活中学,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