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12月34期   作者:于学
[导读] 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产业得以出现,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于学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中等职业学校  250201
        摘要:在智能制造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新产业得以出现,企业的用人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院校需要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诉求。结合智能制造的内涵,分析智能制造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并就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策略进行讨论,以期能够为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制造;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引言:新型加工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对于新型人才建设有重要的作用。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应根据当前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分析新型人才能力需求,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训教学方法以及人才考核机制,还需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建设,保证新型加工人才更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一、智能制造概述
        智能制造包含了智能制造系统和智能制造技术,系统本身能够在实践中收集信息,对知识布局进行充实,也具备相应的自学习功能,可以就自身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及规划。可以将智能制造看作是一种有智能机械和人类专家共同构成的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在制造过程中可以进行分析、决策、判断等智能活动,实现了对于制造自动化的概念更新,将其拓展到了智能化、集成化和柔性化等方面。智能制造的发展前景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人工智能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并行工程、虚拟制造技术、自组织与超柔性等,能够很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诉求[3]。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策略
        智能制造实现了先进技术、人类智慧与独立劳动组织的相互结合,推动了制造过程在纵向层面的一体化发展。以此为背景,参与制造的人员需要掌握产品相关的知识,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应的跨学科能力,在了解客户订单需求、熟悉产品设计图纸的基础上,还必须能够对机械设备的运行参数进行调节,对加工过程中的误差进行修正,做好生产过程管理。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设置特色专业学科,培养出具备智能制造特征的专业技术人才。
        (一)革新教学理念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院校应该对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革新,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从教师的角度,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设置相应的双边活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同时也应该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产生相应的创造精神。新的发展环境下,高职教师应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案,营造出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和氛围。同时,应对相应的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及时删除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做好教学案例的更新,确保其能够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教材内容的设计必须能够符合年轻人的发展观念,做到理论与实践同步[3]。
        (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
        中职教育展开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是非常关键的内容,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效果,在实际课程体系优化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首先,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础建设良好的课程体系。在智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应该建设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效率提升。课程体系中包括人才培养内容建设,通过人才培养内容的合理控制,完成对人才的培养。课程构建应该根据职业岗位内容完成课程体系专业构建,其中主要包括机床维修、产品设计、模具设计制造、图纸绘制、普通机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数控工艺与程序编制、质量检验工序、员工技能培训等,所以在实际的课程体系内容设计中,应该根据职业岗位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从而保证人才能够获取岗位相关知识,促进其发展。
        其次,新型加工人才培养应该注重岗位任务分析,完成对学习内容的细化,通过细化课程内容,帮助人才快速掌握全部的课程内容知识,从而促进我国人才的发展。例如,课程内容设计,应该完成对普通机床专业、数控机床专业以及数控编程专业课内容的设计优化,从而促进课程内容符合现代工业生产的需求,最大限度提升课程内容的全面性,保证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最后,课程体系构建应该做好课程主体模块建设,做好相关的课程体系架构建设。当前,新型加工人才培养,不仅需要重视培养人才的基础知识技能,还应该做好人才的素质培训以及道德品质教育。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新型人才既需要具有先进的技术素养,也应该具有文化素养,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三)创设问题情景,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
        以问题为导向,引入PBL项目式教学法,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智能制造专业为例构建的课程体系。将项目问题引入课程,依据项目所处不同阶段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结合学生不同专业背景的个性化需求,组成个性化的课程模块。为解决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系统化,重构各学科专业理论体系,充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入脑入心,实践技能通过理论指导稳扎稳打[1]。
        ?(四)注重观念引导
        职业教育院校应该做好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牢记自我价值和工匠精神,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在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重工匠精神的渗透,确保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明确发挥自我价值的途径,形成对于自身职业的热爱和尊重。在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可以将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内容,要求学生主动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岗敬业”的内涵,培养工匠精神,增强责任意识。
        结论:总而言之,智能制造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态势,也面临着新一轮的升级与变革,传统的生产模式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及时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模式做出改变,很好地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培养出能够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综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冯俊丽.智能制造下基于11+X证书制度高职数控人才培养研究[J].机电技术,2020,(4):117-120.
        [2]白智峰,马凤伟,刘继修.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职业,2020,(21):41-42.
        [3]刘剑锋,陈琳.“校企行”协同育人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60-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