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附属中学,陕西 咸阳 712100)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与发展,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发展中也不断显现出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近年来,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生活化、多样化,教学方法也走向多样性、丰富性。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有利于从情境导入、营造氛围等角度,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养成积累、善思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大胆广泛地利用好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学语文教学;应用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笔者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会经常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发现此举确实能够改变语文教学中的困扰,让初中语文课堂收到高效、智能、共享、新颖等多方面的优势。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完美的语文课堂的教学革新呢?
一、巧用信息技术,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程标准也指出:“现代信息技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将讲课、点评、练习融为一体,它不能使学生兴奋起来,容易限制学生的思考,降低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新时代教师将多媒体教学带入语文课堂,随之音乐、图片、视频朗读、背景资料文字的代入,大大提升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使得学生眼前明朗起来了。这样,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兴趣浓厚的语文课堂,效率就自然提升了。
笔者在教学朱自清先生《春》这篇写景抒情散文时,利用了网络动图,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还插入了朱自清先生图片,加深学生对名家的了解;还带入了音乐,指导学生诵读入文,感受真情等等。
二、妙用信息技术,情境导入
有位名人曾说过:“起句当如炮竹,骤响易彻。”那么,一堂语文好课的导入尤为重要。一个好的情境导入的创设,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调节学习情绪,养成审美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课堂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反之,导入平平,缺少悬念,不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不必说语文课堂效果如何如何了。
笔者在教学朱自清《春》时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古诗导入”,吸引学生初步走进美景、感受美诗、热爱大自然;又如在教学古代小令《天净沙.秋思》时,采用“画面导入”,结合其所描写的意象,妙用信息技术,导入时展示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等图片来吸引学生;再比如教学《秋天的怀念》时的“音乐渲染导入”、莫怀戚《散步》中的“意境语言导入”、泰戈尔《金色花》的“名言导入”“目标导入”等等,最终笔者发现,妙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走进语文课堂可以吸引学生当堂课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果,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活用信息技术,营造氛围
课堂氛围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有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氛围恰到好处,取得双赢的效果。活用信息技术,通过一系列图文并茂的画面、一首首适合朗诵的轻音乐、一段与课文相关的名家诵读、作家介绍等等,这些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直接带给学生直观形象、新鲜生动的视听感受,从而渲染语文教学课堂的氛围,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教学李白的《行路难》中,在“导入,诗化诗仙形象”环节活用信息技术,出示了余光中先生在《寻李白》中对他的赞叹,接着再出示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对李白的描述并辅助动图,引导学生对诗仙形象的独特认识;在“诵读,把握感情波澜”环节,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读视频,提高学生的古诗朗读的能力,通过音频,指导学生多次朗读,感受作者的情感波澜;另外,在教学中活用多媒体出示背景,采取直接出示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走进文本研读诗歌。总体教学环节简明流畅,清晰适用,活用多媒体,营造氛围,略有收获。
四、常用网络优势,丰富材料
课外阅读是中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可以开阔眼界,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生活的感知与认识。目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较差,往往只追求或停留在阅读的表层,不愿意去深入理解。
李森祥曾说过,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子,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台阶》中的父亲形象,引发我们一次次对父亲这一代人这一类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的追问。由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拓展阅读了经典散文赵丽宏的《挥手——怀念我的父亲》,在文中作者深深缅怀父亲,回忆与父亲的点点滴滴,一颦一笑,表达了对父亲日渐衰老的伤感,对父亲深深的爱。读到最后,发现有学生低头深思,有学生微微哭泣,拓展阅读,效果良好。
又如,笔者在教学欧阳修的《卖油翁》时,运用网络优势,补充文言文《碎金鱼》结束后,学生对《卖油翁》有了更深层次的独特理解,他们感叹,连他(陈尧咨)的母亲都看不起射箭,认为是末技之流,何况他人呢。
五、善用网络阅读,提高写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阅读与写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平日的作文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动画、视频、文字汇集于一体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多媒体阅读带来的乐趣,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
笔者在教学朱德同志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记叙性散文《回忆我的母亲》时,善用网络优势,拓展了胡适先生《我的母亲》、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通过今昔对比,引导学生读懂回忆性散文中昔日之我、今日之我的情感厚度。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写回忆性散文,写作中的每一件事、每一次感受,都来源于生活以及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又如,在教学宗璞先生的《紫藤萝瀑布》最后一个环节,我主动设计了走出课文的拓展阅读《丁香结》,学生通过阅读得到启示:人生正如“丁香结”,有许多解不完的结等着我们去解开,那些困难定会迎刃而解。还有学生提及到:一切困难和挫折都将成为过去,我们也将迎来光明的未来。此时此刻,通过网络阅读,得到的心灵感悟都很珍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读和写是学生最必要的两种学习方法,也是通过周围世界的两扇窗口。因此,大胆的运用网络阅读,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的,用心指导学生勤于阅读、学会阅读,教会学生深信:爱阅读才能爱写作。
总之,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带来了许多便利,它为新课程改革提供了工具。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声像倶备、图文并茂,相互交流、品味阅读,材料丰富、激发兴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