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英
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第三实验小学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事业也在进行相应的改革,教师可以丰富课堂上的内容,让学生可以在听课的时候学到更加新颖的东西。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帮助学生们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由怕数学变成爱数学,让学生觉得数学是一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取得好成绩的学科。
关键词:数形结合思想;小学数学教学;运用研究;方法探讨
有些小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这门学科,他们觉得数学这门学科是一门难以学习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的时候理解不了数学的运算法则,理解不了数学的概念。因此,教师教学时可以通过知识点背后的数形结合思想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深入的思考,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可让学生的学习状况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下面根据自身的数学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粗浅见解。
一、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有些教师知道要在课堂上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讲解问题,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并不知道如何来开展具体的数形结合思想的讲解,在讲课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讲解才是正确的讲解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应明确教学的目标,多多的去学习相关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可以让整个班级的课堂教学效果变得更加高效。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时很容易会对数学产生厌烦的情绪,不喜欢学习数学。因此,当教师发现学生没有认真的去听教师在讲解什么时,教师就应该及时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并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努力去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只顾自己讲课,并没有关注到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课,那么这样的讲课方式是没办法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的,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多多关注学生,并在课下认真地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教师教学时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数形结合思想很好的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教学中教师应灵活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并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在概念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揭示概念本质。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是“四基”教学的核心内容。然而对于学生来说,数学概念是抽象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将决定着学生对于每一个数学概念的掌握过程是疲于接受,还是深入理解。因此,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熟练掌握概念,教师应充分利用图形,将图形的形象与概念的抽象建立联系,用恰当的图形演示数学概念中最本质的属性,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从而为学生建构数学概念奠定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在数与形的不断转化,引领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理解及概念的应用三个阶段,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由感性的表象发展到理性的概括理解。突破概念的抽象性与概括性,教师借用大量“形”的材料去达到教学目的往往是最有效的。
例如在数小棒中或搭多边形中认识整数,在等分图形中认识分数或小数等等。在三年级数学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的认识分数,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涂一涂、分一分,借用多种图形材料,在大量的直观操作中,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分数的表象,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中,有诸多关于数的概念学习,如小数、百分数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利用图形的特质,环顾小学阶段有关认识数的概念教学过程中,理应让“形”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用“形”去阐述“数”的知识本质,沟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让“形”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脚手架”, 促进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从具体形象的层面向理性感知的层面过渡,使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不再流于表面文字的记忆,而是真正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
三、在计算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让学生明算理会算法。
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对于计算教学,有的数学课堂中出现了大部分时间用在计算方法的研究上,却忽略了对于算理的理解。容易造成学生只会计算,不明其理,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运算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设计教学,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直观形象地演示算理,降低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有效快速地到达“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的境界。
例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教学实践中,可以这样教学:在学生动手拨计数器与摆小棒后,板书用摆小棒与列竖式并行的方式去演示“满十进一”的算理。从个位算起,个位上的9根小棒加8根小棒,取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上,说明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同时个位还有7根。在小棒直观演示的基础上,竖式中学生就能算得清,写得对,说得好!理解“满十进一”的算理作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重点,教学中并没有采用
口头直接传授的方法进行教学,而是用摆小棒模仿竖式计算,将竖式直观形象化,学生直观地观察到计算的每一个步骤和为什么这样计算,自然而然地就明白了“满十进一”的算理。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数学《两、三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时,可让学生借助摆小棒、分小棒的操作理解竖式,明确算理,掌握算法。如教学32÷2时,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好3捆小棒(每捆10根)和2根小棒,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先将3捆小棒中的2捆平均分,每份1捆,再将余下的1捆和2根合起来平均分,每份6根,合起来就是每份16根。学生动手操作之后,教师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分小棒及对应的竖式计算过程,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数形结合思想有效的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操作活动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而不是死记计算模型。
再如在六年级分数乘除法一系列的教学中,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长方形纸”作为素材,在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动中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算理。计算教学作为小学数学的重点领域之一,在教学当中,教师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策略来突破笔算计算的难点,揭示计算方法的本质,将算理蕴藏于图形之中,这样学生易于明白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进而达到灵活运用。
四、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教学环节中运用直观图、线段图等形象化的图形帮助学生理解藏于具体情境中的抽象化数量关系,强化数形对应,辅助学生建构能运用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从多元的数学信息中提取解答问题的有用信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三年级学生在解决等量代换的问题时,可借助画图的方法让学生试一试。一大盒和一小盒水彩笔共36支,大盒里的支数是小盒的2倍,大盒和小盒各装了多少支水彩笔?可指导学生画图解决。解答如下:一大盒用△表示,一小盒用○表示,边读题边把文字信息转化成符号表示:△+○=36,△=○+○,求△=?○=?等量代换如下,一个△被2个○替换下来,变成○+○+○=36,进而求得○=36÷3=12,△=12+12=24,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文字信息直观化,易于找出数量关系,理清关系,熟练解决问题,把握等量代换的本质。
又如在四年级教学行程问题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会画线段图,在交流与展示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构建与完善准确的线段图,然后在线段图中使得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抽象于学生眼前,还原相遇问题的本质,从而化繁杂为简单,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借助线段图等图形分析数量关系,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策略,可应用于如倍数问题、分数问题、等量代换、搭配问题等。课堂上教师不妨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在适当的图形中让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利于学生抽象出数量关系,建构基本的数学模型,有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能不失时机地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形象材料,可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具体化,把无形的解题思路形象化,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的、高效率的学好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增强,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
之效。最关键一点,能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得数学教学充满乐趣,相信巧妙地运用数形结合,一定会引导学生由怕数学变成爱数学。
参考文献:
[1]饶丽莎.基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21(02):73-74.
[2]黄朱健.数形结合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1(01):69-70.
[3]崔瑞雪.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0(A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