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感发”之弦,叩开诗词之门——叶嘉莹诗教思想在小学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国教师》2020年第17期   作者: 崔利纯
[导读] 古诗词虽韵律优美,寓意深刻,但毕竟离我们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
        崔利纯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
        摘要:古诗词虽韵律优美,寓意深刻,但毕竟离我们年代久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本文将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通过知人论世,开启“感发”之窗;结合情境创设,营造“感发”之势;再加上读者创造,最终触动“感发”之弦,让学生跨越时空的横沟,领悟诗词秘妙,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叶嘉莹;兴发感动说;古诗词教学
        叶嘉莹先生认为评说诗词“不该只是简单地把韵文化为散文,把文言文变为白话,或者只做一些对于典故的诠释;更应该透过自己的感受把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传达出来,使读者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如此才是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之创作生命的真正完成”。因此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不应该只停留在翻译诗句,机械背诵上面,而应该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使学生得到生生不已的感动,我们应该将叶先生关于诗教的“兴发感动说”与古诗词教学想结合,用“感发”架起时空的桥梁,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如何结合呢?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知人论世,开启“感发”之窗
         (一)巧妙介绍作者
        每一首古诗词都饱含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态度与情感,因而从诗人出生的年代、家庭状况、身份地位、生平事迹、后世影响等诸方面来感知、体验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和思想认识,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赏析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有老师在教《渔歌子》这首词时,就抓住了作者“张志和”这一主线,”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认识作者张志和,了解张志和,走进《渔歌子》。初识作者时,老师从作者生平中,最容易拉近学生距离的内容学习,老师这样介绍:童年时的张志和,聪明伶俐,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就能做文章,且过目成诵,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张志和跟随父亲在翰林院游玩,翰林院宋学士以锦林文集戏之,张志和过目成诵,传为佳话。唐玄宗听说后亲自出题试考,张志和对答如流,玄宗甚感奇异,赐优养翰林院。如此聪明会学的张志和,迅速激起了小学生的“学霸”崇拜感,“学霸”张志和即刻拥有了大批粉丝,爱乌及乌,为后面《渔歌子》的学习铺路。
         (二)适时引入历史
        许多古诗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不了解这些历史,深刻理解古诗是不可能的。如不了解安史之乱,就不能理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喜悦;不了解南宋王朝的腐败,就很难体会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所流露出来的豪迈壮语。在教学《夏日绝句》一诗时,我先介绍此诗的历史背景: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烂宋王朝的琼楼玉苑,掳走徽、钦二帝,赵宋王朝被迫南逃。后来,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可是,一天夜里,城中爆发叛乱,赵明诚不思平叛,反而临阵脱逃。史料的引入,将学生带入作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下,更能体会作者心中的悲愤。接下来再插入项羽典故视频,当看到项羽在与刘邦的斗争失败,因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自杀身死。学生不由自主的吟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对易安居士希望抗战恢复故土的感情有了切身体会。
         二、情境创设,营造“感发”之势
         (一)积累体验,引发相似联想
        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出现在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全诗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乡村的二月,天气暖和起来,风和日丽,春光明媚,青草生长,鸣莺翩飞。春风吹动垂柳,枝条拂着堤岸,仿佛正在春光中陶醉。放学了,儿童纷纷走出家门,沐浴着春光,呼吸着新鲜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美景美事,充满了生活情趣。教学这一课时,正值深圳春季,春暖花开,绿树如荫。周末,我预先布置家长带着学生去中山公园放风筝,中山公园湖边,垂柳青翠,绿草如毯,与村居所描绘的场景有着很多共性,在如此美妙的春光之下,和家人一起放风筝,这是何等的快乐呀!上课时,读着“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自由的黄莺,河堤畔的依依柳树所构成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马上浮现在学生眼前,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自由自在的放风筝的乐趣,与作者产生共情。


         (二)借助艺术,重现场景
        如,我在李白的《赠汪伦》时就是应用多种艺术形式创造情境引导学生,走进诗词体会情感。教学片断如下:
        师:孩子们,今天这节课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明星”,猜猜他是谁?(课件出示:李白吟诗,周围群众疯狂围观称赞图)
        师:李白是唐朝鼎鼎有名的大诗人,他的诗写得非常好,他当时还专门到皇宫里为皇帝写诗,人们都称他为诗仙。可是这个大诗人却上过一次大当,受过一次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播放传统故事动画视频:《李白与汪伦》,讲述汪伦写信将李白诱至桃花潭而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
        师:李白与汪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可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离开了,本想不让好友伤心,悄悄离开,没想到:(课件播放踏歌声音乐),孩子们,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阵阵歌声传来。
        师:(播放汪伦带着村民边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赶来的画面),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岸边村民们边唱歌边跳舞赶来送李白。
        师:边唱歌边跳舞,这在古代叫做踏歌,这是古人最隆重的送别仪式,面对情深义重的汪伦,李白泪水涟涟,他低头正好看见清幽的桃花潭水,心想:潭水深,可再怎么深,也比不上汪伦,对我的情意深呀,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送给汪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播放杨芬古琴吟诵——《赠汪伦》
        悠悠古琴声,再配上杨芬老师的深情吟诵,将学生引入到了别离的情境,感受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情,感受到了友人的不舍,同时也体会到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千古名句的份量。
         三、读者创造,让“感发”走入深处
        古诗词有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用联想,透过文字看到作者内心的感动,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成为创造性的读者,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开展古诗新唱,古诗表演,古诗改写等创造性的活动。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开展经典诗词表演比赛,学生们会根据古诗词的作者、古诗词的主题、古诗词中所藏着的故事,对古诗词进行改编表演,在表演中加深了对古诗的感受。在本学期的经典诵读比赛中,有一组学生表演的就是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他们结合李白的人生经历与诗歌主题,在查找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这首诗改成了一个剧本,进行表演,讲述了李白和他的朋友岑勋到嵩山的好朋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去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晏饮,吟诗作词,李白此时正处满腔抱负没有好好发挥的郁闷期,于是借着酒兴发泄着心中的块垒......古诗与表演相结合,剧中的“李白”一手执杯,一手随着吟诗的节奏翩然起舞,他目光炯炯,神采飞扬,他声调激昂,如吟如唱,小演员将诗仙的失望与自信、悲愤与抗争以及豪纵狂放的个性演译得淋漓尽致。此种生动的表演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诗歌。
        叶先生的“兴发感动”理论,是立足于诗词的本质学好诗词的最佳途径,在我们的古诗词应该从“兴发感动”说中提取精华,将古诗词教学与先生的理论相结合,通过知人论世,开启“感发”之窗;结合情境创设,营造“感发”之势;再加上读者创造,最终触动“感发”之弦,让学生跨越时空的横沟,领悟诗词秘妙,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叶嘉莹说诗讲稿[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0
        [3]周凤丽.叶嘉莹“兴发感动”说与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