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双双
山东省济南育华中学
摘要: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大多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只是一味地向学生机械地讲授和灌输课本知识。这种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会在极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鉴于此,要想扭转传统初中地理课堂“高投入,低回报”的尴尬局面,教师就必须及时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便利作用来辅助教学,赋地理课堂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效果;导入;情境;应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实现师生互动的舞台。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取最优的教学效果,已然成为了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然而由于地理学科特殊的教学定位,使得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偏低,学习比较懈怠。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选择也比较单一,进而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自身对初中地理教学的研究,对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具体做法进行一个简要地阐述。
一、成功导入,激发兴趣
课堂导入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正式教学内容讲授前的三到五分钟内的教学活动。它虽然所占时间很短,但是却关乎着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学生对于一门学科的好恶程度。因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导入环节的设计,并贴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的具体内容,选取科学合理的导入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于新课学习的强烈愿望,进而为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讲授“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决定利用演示实验的方式来导入新课的教学。首先,我用酒精灯加热两个烧杯中相同容积的水(代表海洋)和沙子(代表陆地),五分钟后我让学生分别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之后,我又将酒精灯熄灭,并将其放置五分钟,再一次让学生读出两个温度计的示数。通过让学生比较沙子和水吸热和散热速度的快慢,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这一知识点。如此,我仅仅用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便引出了新课内容,但是却迅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有利于推动接下来正式教学内容的顺利开展。
二、创设情境,深化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手段的创新提供了有利载体。与此同时,地理作为一门抽象性和逻辑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学生学习和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鉴于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为学生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以图片、声音或视频等直观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充分刺激学生的各项感官,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且还能够有效突破地理教学难点,深化学生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以“世界气候主要类型”这部分内容为例,由于历年来学生都在记忆热带气候类型时容易造成混淆,所以我决定利用情境创设法来深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向学生初步讲解了世界气候主要类型及其主要特征之后,我利用课件为学生播放了几部动画片的片段,其中有《阿拉丁》、《狮子王》和《丛林之王》。在播放视频之前,我要求学生在看完之后告诉我这三部动画片分别反映了什么气候类型。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很快,视频播放完了,很多学生还都意犹未尽。这时我趁热打铁向学生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学生都准确并迅速地说出了其中所反映的气候类型。如此,通过创设直观式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增添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难点,进而有利于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应用探究,知行合一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使所学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由此可知,学生学习地理的最终目的绝不仅仅是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态度。
鉴于此,作为初中地理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为学生提供应用的平台和机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理对实际生活的重要意义,以此来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进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完“俄罗斯”这部分内容之后,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设计一份“俄罗斯旅行计划”。与此同时,我还向学生强调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要结合所学知识,充分考虑俄罗斯的气候特点、交通运输线路分布情况以及风土人情等相关信息,秉着科学合理地设计思路来完成旅行计划的制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积极性,而且据我观察,很多小组设计的旅行计划不仅新颖独特,而且还增添了很多对旅行风险的防控措施。由此看来,通过课堂实践活动,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四、分组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切实重视分组教学
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重视分组教学,并且在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应用分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让学生明确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依靠完全依靠教师来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的目的也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另外,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给学生设置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探究,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例如,在讲授《日本》这一课时,在教师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展开小组讨论。组内同学可以对日本的地理概况进行任意提问和解答,这样学生对日本的地形、降水、人口、城市问题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提出了一些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日本的经济贸易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等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一块探究这些问题。
(二)合理构建学习小组,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教师在分组教学当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进行合理地分组,导致分组教学的实际教学效果与初衷相背离。教师不应该简单地按照成绩的高低进行分配,这样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也不利于发挥学生协作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组员分配时,地理教师就要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方式,使得各小组的整体水平相差不大,这样使得组内成员可以相互带动,小组与小组之间又可展开竞争。
例如,在讲授《海陆的变迁》这一课时,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给每个小组规定了固定的探究任务,比如,第一个小组探究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情况,第二个小组探究火山和地震分布与板块之间的关系,第三个小组探究板块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之后,我还让各个小组之间展开知识竞赛,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自主与分组相结合,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世界上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同样,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想法也是不同的。新课改也强调在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分组教学除了考虑团体的因素,还要考虑个人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分组探究学习要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例如,在讲授《水资源》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几个大的探究性问题让学生考虑,比如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水系的组成等等。但是在涉及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时,教师就要发挥每一个人的个性化思维,比如“如何更好地利用水资源”,教师就要让更多地学生发言,集思广益,这样就可以在个体思考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地优化。只有在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才能切实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感知,进而才能最终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廖绍华. 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17(20):244-245.
[2]任松霞. 优化教学,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果[J]. 求知导刊,2015(2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