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剑
广西宾阳县陈平镇高田小学530419
摘要:问题式教学法的优越性在于除了能够提升学生对现有知识的理解程度之外,还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这对于学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显然有着重大意义。但是目前,仍有一小部分语文教师未能意识到创新应用问题教学法的重要性,课堂授课模式仍旧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教师主导性课堂依旧存在并影响十分广泛。只有采取合理设计问题、考虑学生情况合理进行提问、保证学生兴趣丰富提问形式等措施,才能让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应有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法;实施策略
引言
现阶段中国的教育事业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很多地区的教育教学方法都与过去截然不同,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禁锢,整体教学质量有了稳步提升,而问题教学法恰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应用价值最为可观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工作的质量,因此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和关注,与之相对比,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方法则显得略有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将其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去,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1合理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问题式教学法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们思考知识点的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教师在利用这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工作的时候,务必要保证问题设计的合理性,并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鼓励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在学生未能通过自主思考找到答案的时候,教师再从旁给予一定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才能得到提升。以《羚羊木雕》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及情感变化,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把学生们分成若干个小组,要求他们进行简单的阅读,而后向学生们提出课前准备好的问题,比如可向学生提问“父母为什么一定要‘我’要回羚羊木雕?”“主人公在要回羚羊木雕后为什么哭了?”等问题,而后让学生们围绕着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其次,要让学生们在初步阅读和思考后再次进行精读,这一次学生们都是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因此往往能够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最后,教师可安排小组长表达本组的讨论结果,再根据学生们的结论正确性进行恰当的指导和评价,即可保证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1]。
2考虑学生情况,合理进行提问
教育工作的主体必然是学生,这一点毋庸置疑,利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秉持着这一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提问,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产生参与课堂、回答问题的意愿和积极性,问题式教学法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进行了解,并根据了解的结果设计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问题。比如说在学习《丑小鸭》这篇童话作品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等进行合理提问,针对学习能力比较有限的学生,教师可向他们提问“丑小鸭都经历了哪些事情?”等情节归纳类问题,而针对学习能力比较突出的学生,则可以在正式进行总结之前要求他们自行分析这篇作品想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也都能从中获取到参与学习的成就感,可谓是一举两得。
3保证学生兴趣,丰富提问形式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年龄比较小,他们很难长久地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始终采取同一种提问方式,他们很可能失去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呈现出学习动力不足的状态。因此教师在利用问题式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他们的兴趣点,不断丰富提问形式,首先,可以寓问题于趣味故事中。小学生对故事的热爱程度十分可观,教师如果能利用一些小故事进行提问,必然能取得十分突出的提问效果。其次,可以寓问题于多媒体中。多媒体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彻底改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教学过程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能够通过图像等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章情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在问题式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带动学生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播放西沙群岛的风光纪录片,并让他们根据纪录片内容说出几个自己能够想到的成语,在积极回答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去,最终的教学效果才能得到保证。
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奠基阶段,必须要合理调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方法,才能确保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让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提升。而问题式教学法显然具有这样的作用,教师通过丰富提问方式、合理设计问题等方式进行教学,往往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充分参与课堂学习。在今后的工作中,教师还需要对小学语文课堂问题式教学法的实施进行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 罗华宇."问题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软件(电子版),2020,31(1):118.
[1] 马莉.问题式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15):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