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志琼
孝感市丹阳中学
摘要: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具体教学环节,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对提问环节展开了探讨,如“如何提高提问的有效性”、“如何让提问推动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等,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让教师掌握提问的技巧与策略,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引导下对所学课文展开深层的分析,进而获得更深刻的感悟,让学生真正的读懂一篇课文。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有效提问的必要性,针对初中生原有的认知水平来进行提问,逐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提问;具体策略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只顾着向学生讲授必考的知识点,却忽视了进行提问,或者在提问时单纯地问一些“这是什么”的无意义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不需要学生花费时间进行思考,长此以往会磨灭学生原有的热情,不利于促进初中生语文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为了改变上述现状,笔者在文本提出了以下几点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具体策略,希望可以为其他教师提供有效的参考。
一、遵循以生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提问
在任何学科的教学中,教师都要遵循“以生为本”这一基本原则,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采取相应的提问策略,要让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不能为了盲目追求升学率而忽视班里的一些不太主动的学生,进而造成语文课堂出现“被忽视的角落”,这与素质教育所提出的促进学生整体进步相背离。因此,语文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给班里的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能够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并说出他们所认为的正确答案,这样才能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程度,进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质量。
例如,在教学《春》时,教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这篇课文,你从课文中发现了哪些关于春天的美?”这一问题并不是针对本班个别学生的,而是鼓励全体学生对此进行思考,说一说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印象深刻的美。比如有的学生说,自己发现了一种独特的画面美——蜜蜂、糊蝶和野花相互应和的画面,这个画面让他感受到动物、植物、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每位学生都踊跃分享春天的美,通过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有利于提高每位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
二、针对学生不同层次,合理实施分层提问
学生在学习方式、成长环境、原有的语文基础以及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等各方面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教师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提问方式,要充分依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来进行分层提问,让提问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合理地把控提问的难度与深,度要让问题由浅至深的层层递进,让优生能够“吃得饱”,差生能够“消化掉”,这样才能拉近优生和差生之间的距离,最终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与提升。因此,教师要针对初中生的不同层次来合理的实施分层提问,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最终实现有效提问。
例如,在教学《散步》时,教师就实施了分层提问。①基础性问题:“你能用一句话来完整地概括本篇课文的内容吗?”这一问题只要读过文章、掌握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发生的事情就可以。②巩固性问题:“请把你的答案与原文进行对比,再次阅读说一说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概括和原文进行比较和分析。③提升性问题:“再次品读第一段,你觉得这四位人物的顺序安排得合理吗?”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分析、探究文章的主旨——“我”在家中的责任,显然比上一个问题更深入。通过分层提问让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三、抓住文本的矛盾点,适时提问引发思考
在一些写人记事的散文中,有时候作者会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采用一种看似矛盾的写作手法,为了向读者呈现更鲜明的人物特征。对此,教师就可以抓住所教学文本中的一些矛盾点来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这种矛盾展开深入的分析,引发学生对某个人物或者是作者意图的深层思考,使学生能够读懂作者的用意,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所学文本的认知。因此,教师要寻求恰当的时机来进行提问,引导学生对文中的矛盾之处展开品味和思考,最终探寻到正确的答案,与此同时使他们的阅读技能得到强化。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教师针对“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这句话进行提问。师:“作者为什么要用‘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呢,这是不是一个病句?”学生也很快意识到这是一个病句,但是作者这种“病句”式的表达更加容易让读者对孔乙己的命运产生强烈的探究欲,学生们的心中不免多出了更多疑惑,带着这种疑惑对这句话展开分析与思考,最后可以得出“猜测又肯定句”的交代比直接写出“孔乙己死了”更有感染力,使学生体会到命运的悲惨、社会的悲凉。
综上所述,教师要遵循提问的原则,充分地考虑初中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在把握当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通过“遵循以生为本原则”、“ 针对学生不同层次提问”和“抓住文本的矛盾点适时提问”来调动学生思考的热情,让提问面向所有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寻到正确的答案,在此过程中激活每一位学生的语文思维,让他们得到相应的训练与发展,最终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逐步提高提问的有效性、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巧问出“效”——从切入点谈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04):102-103.
[2]黑么此扎.关于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16):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