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第二实验小学 435200
摘要:数学是学生学习阶段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而小学作为学生接触数学教育的基础学习阶段,数学的良好教学就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学生的活泼好动,对待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见解,对数学当中枯燥乏味的教学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不断的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小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让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知识,并进行掌握。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教学措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科是一门需要小学生长期积累的学科,相对于其它学科而言,不仅需要小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还需要学生具备优秀的计算能力,而这些因素会增加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有时候甚至让部分小学生遇难而退,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最后导致抵触数学,从而变得不爱学习数学。因此,小学教师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显得尤为关键,进而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系统的数学思维能力,推动小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数学变成主动的去爱好学习数学,让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当中来,切实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提升数学教学质量。笔者结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激发进行深入地探索和总结,认为可以从科技化、智能化、趣味化、游戏化、生活化、实用化等“六化”着手,不断培养和激发小学生爱好学习小学数学的浓厚兴趣。
一、将数学教学科技化、智能化,营造人工智能数学课堂
目前,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信息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注重对小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与提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改变传统的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没有任何吸引力的教学模式,合理的运用实物、图片、小视频、手机、电脑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的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降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把生活中常见的角的特征比较直观的物体展示到课堂中来,把数学学习与平时生活、实践有机结合,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进行教材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展示,去正确的引导小学生进行图片或者视频的仔细观察,最大限度地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最大化地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老师:“同学们,你们在老师刚刚播放的图片或者视频当中,能够看出有多少个角吗?”学生:“老师,我看到图片中都是角。”老师:“确实都是角,但是它们之间有没有差别呢?”学生:“角的形状不一样。”“角的大小不一样。”“有的角开口比较大,有的角开口比较小。”“有的角是正方形。”老师:“非常好,那今天我们就走进我们数学课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吧。”学生:“好的。”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快速的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从小学生熟悉的角度出发,可以让小学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密切联系,同时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
二、将数学教学趣味化、游戏化,营造智力开发数学课堂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玩、爱动、喜欢游戏,与小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而言,小学数学比较枯燥难懂,小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很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厌烦的心理,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将数学智力游戏引进课堂,运用合适的游戏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动力,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养成,进而促进小学生的身心愉悦发展,提升自身的数学学习水平。
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符合小学生发展的游戏,老师在小学生学会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后,可以将小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十个小学生,坐成一排,每个小学生手中拿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不同的数字,这时,教师随意喊一个100以内数字,比如40,第一位小学生拿着30的数字先站起来说:“30”,这时手拿着10的第二位小学生自己站起来,其余几个小学生一起齐声答:30加10是40,这是加法训练;接着引导拿着70的小学生也站起来,然后提示学生说:70减30是40,这是减法训练;这样在第一位小学生智力游戏完后,依次在第二位小学生进行,以此类推,直至说完十个小学生手中的数字,教师在小学生熟悉游戏规则后,可以不断地变换数字,要保证数字有可加和可减。同时还可以让三个组的小学生进行智力对抗,哪组的小学生先行说完,哪组的小学生就获胜,获胜的组别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不断的重复计算当中快速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实用化,营造趣味实用数学课堂
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化模式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懂得发现生活与数学之间的有趣联系,将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合理的带入到数学课堂中来,让小学生学习数学变得更加简单、实用与具体,对数学变得更易理解,能够收获数学知识带来的无限乐趣。
例如:在教学“平均数”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同学们,小红有三个不同大小的玩偶,这三只玩偶的高度分别是13厘米、23厘米和15厘米,这三个数字当中,你们认为哪个数字可能是这三只玩偶的平均高度呢?”学生:“15厘米可能是这三只玩偶当中的平均高度,因为,最短的是13厘米,最长的是23厘米,所以这三只玩偶的平均高度就可能在13厘米和23厘米之间。”老师:“那我们来算一算吧,看看到底小红的这三只玩偶平均高度到底是多少厘米呢?三者相加是51厘米,然后除以3得出来的是17厘米,所以刚才这位同学的估计是合理的。”学生:“小红的这三只玩偶平均高度是17厘米。”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小学生对生活物品有一定的概念了解,也让小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同时,教学老师还可以以学生自身的现实生活案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比如以学生立定跳远的距离作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寻找三人或者多人跳远的平均长度。对此,教学老师就可以先从学生当中挑选几个跳远最好的进行比赛,这样也能够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而后再以三人的跳远距离进行平均数教学。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是非常关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营造符合小学生学习特征的课堂教学氛围,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数学当中复杂困难的问题变得更为简单化、具体化,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质量,进而培养和激发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黄文龙.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新课程(上),2016(04):236.
[2]邓振亭.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学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苑教育,2016(12):43.
[3]王莉莉.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J].中国校外教育,2015(2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