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恒
四川巴中市平昌县土兴小学
摘要:实验是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化学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最直接的方法,个人认为,只有严格按照《课标》要求,全力推行新课改,切实改变实验教学方法,改进实验教学手段,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科学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
从事初中化学教学20年,我始终把实验教学作为化学教学的重点,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实验教学,同时还根据教学需要,结合本土校情,大胆尝试实验教学改革,围绕新课改的学生培养目标,努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传统实验教学不适应现代教育思想,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长期以来,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往往是理论知识的“副产品”,基本上处于“照方抓药”,“验证前人已经得到的结果”的状况,操作也基本停留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规范上。这样的实验教学仅仅为了达到学科教学目标而进行,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意识,没有把实验教学与学生的发展需要联系起来。这样的实验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发展,更不利于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因而改革实验教学势在必行。
二、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1.转变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
站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高度看,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不应只是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例如,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一节的实验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实验原理后,我又增设了五个实验与教材实验作对比:
.png)
设计这些对比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和观察能力,同时发挥了实验在启迪思维、开发潜能的功能和作用。
2.发挥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教师要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实验教学时,对于比较安全的实验完全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选择、组装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验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3.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多种综合能力
(1)变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教师单纯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和参与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从而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做《电解水实验》时,我将往常的教师单独演示,改为让四名学生分两组合作完成这一实验,结果课堂更活跃,学生学习更有激情,对“正氧负氢1比2”这一结论和现象掌握更牢固。
(2)改验证实验为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教学中应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挖掘学生创造性潜力。而教材中设计的学生实验多半是验证性实验,在实验教学中若教师处理不当往往造成学生被动参与的尴尬局面,而缺乏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实验也就达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3)积极开展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创新能力
《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化学课外活动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将课内延伸到课外,经常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发动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和家庭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发现和寻找身边的化学知识、现象,使其成为自己实验的研究内容,动手、动脑,长知识、长能力。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转变实验教学观念,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改进实验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必将有利于“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必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树立为民族复兴、社会进步而勤奋学习的远大志向”,而一次次成功的实验教学中播下的科学的种子也必将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甚至茁壮成长为参天大树。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