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表达开出数学思维之花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5期   作者:杨钊梅
[导读] 数学语言表达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桥梁
                       
        杨钊梅
        广西南宁市玉洞小学 530221
        摘要:数学语言表达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桥梁,是数学知识内化的显现表现,是学生数学思考外化的表征,也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个体现。本文主要从核心概念界定、现实意义、策略探究三个方面来展开阐述,说明数学表达目前的现状、重要性以及如何操作。
        关键词:小学  数学语言表达   数学思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特别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反观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师说生听、师问生答依然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缺失了主动说的同时,也缺失了自主参与构建认知的过程,这种课堂上的“高密集权”使学生难以获取真正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提到:学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发现大部分的学生无法用标准的数学语言来进行表达,甚至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根本无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支支吾吾来逃过一劫。其实,课堂上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且有不同的想法进行补充的学生所占比例不到10%,越到中高年级越明显,这些现象都与课标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如何在体现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这个研究方向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核心概念界定
        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专家们认为,数学语言表达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桥梁,是数学知识内化的显现表现,是学生数学思考外化的表征。关于这个方面,我认为,在我们的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完整、正确地将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还能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现实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提到:学生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吴正宪老师也在《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一书中提到:“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它是实现思维、巩固和传达思维成果即思想的工具。”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于表达,敢于用数学语言外化他们的思维,还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了解到学生当时的数学思考以及学习程度,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提高学生数学表达的策略探究
        我们已经了解了学生目前在数学课堂中数学语言表达的现状,也知道了其现实意义,那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切实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吸引兴趣,学生愿意数学表达。
        我认为学生愿意开口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这是第一步。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情境、平台让学生的内化尽可能地外化,实现学生的内在表征与数学思维可观可感。孩子们刚进入一年级时,教师要多创设有趣的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自己所看、所想勇敢地表达出来。如刚开始教学加法时,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主题图尝试说三句话,师生互说、小组互说、同桌互说等各种方式,人人参与进行数学表达。接着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三句话举一反三地对加法教学再次进行数学表达,教师对学生表现及时给予评价、鼓励、肯定,让学生学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对加法教学进行数学表达,从一年级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让学生在各种场合:课堂上、课后、家庭中都愿意开口用数学语言进行数学表达。
    (二)聚焦核心问题,让学生有数学表达的空间。
        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课堂上教师会抛给学生很多的问题,但有些问题学生根本没来得及思考,教师就以为学生都不会,又着急自己的教学进度,因此教师就直接给出了答案,这样一来,学生又少了一次进行数学表达的机会,一节课是如此,一个学期也是如此,一年亦是如此,慢慢地越到高年级主动进行数学表达的孩子越来越少。因此,作为教师,在备课时,我们应该聚焦核心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核心问题,让学生有机会、空间去思考并进行数学表达,而不是想问就问,抛给学生一大堆的数学问题。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这一课时,我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了三个核心问题:边画边想,你觉得怎样的图形是三角形;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你能结合三角形来说一说,它的高是从哪里到哪里;通过画三角形的高,你觉得三角形有几条高。这样学生才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并进行数学表达。还有如二年级下册《平移与旋转》在认识平移时,我根据学生生活经验、认知特点,设计了先认识从左到右直线平移的生活现象,让学生观察实物抽象出来的模型图并追问:缆车是从哪里平移到哪里?这个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学生边观察边用手比划,并动脑思考之后再进行数学表达。接着认识从上往下直线平移的现象,同样以边观察边用手比划的方式进行思考后再进行表达:旱雪滑梯是从哪里平移到哪里?这个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最后认识分段平移,弹跳塔先从下往上,再从上往下进行分段平移,让学生在观察中比划并思考:从下往上移动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整个移动过程中平移了多少次?核心问题始终没有变,但探究的深度层层递进,也将学生的数学思考和数学思维更上一层楼。
        (三)创设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表达
        我们都知道,进行数学表达的主阵地肯定是在课堂上,教师的示范、师生互说,学生才能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数学表达,而且课堂上的氛围也很适合学生进行数学表达。但,仅仅只靠那30几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哪怕我们充分利用小组进行对话、交流也无法满足学生进行充分表达的欲望,而且班里那些中下的孩子能得到进行表达的机会和时间都不多,因此,我们还要努力创设各种平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进行数学表达。在2020年春节疫情居家隔离期间,我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并通过学生的数学表达来了解该生的学习程度而布置了让学生定期录制讲题小视频上传晓黑板的任务,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现在。同时还在班里定期开展“说理”比赛,评出“说理小达人”等活动。经过这段时间的数学表达,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完整、正确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很多时候还能对别人的想法进行补充和举例说明进行反驳等。班里平时学习比较困难的孩子,通过坚持进行数学表达小视频录制,现在也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虽然有时候还是会出现思考过程是错误的状况,但他们敢于开口并能完整地、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我觉得这就是他们最大的进步了。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这个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教师心中有学生,知道提高数学表达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还要心中有教材,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了解每个阶段对学生数学表达的具体要求,将数学表达置于数学活动中,让大部分学生应该能够完整、正确地将自己的思考过程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还能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2]让儿童在对话中学数学[M].吴正宪,范存丽主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6.
[3]高小娣.语言表达:让儿童与数学学习深度遇见[J].江西教育(名师讲坛),2019(9):24-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