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绍文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大新县下雷镇土湖完小 邮编:532317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小学阶段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具有启发的作用。对于小学数学这门学科而言更为适用。因此,本文笔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出发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策略展开分析,以此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生活情境;游戏;问题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建立理性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数学知识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便使得学生所学的内容与他们的思维产生一定的矛盾,这样也常常使得他们产生一定的枯燥感。而情境教学法的引入不仅能够为学生构建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使他们产生更加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行为,还能够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教学呈现出高效的态势。此外,将情境教学法真正作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活动,并最终使教学效果得以加强。
一、构建生活情境,引发情感共鸣
数学知识与生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且来自生活,并作用到生活中。因此,在构建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因素引入到情境中,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价值,还能够使他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此外,通过生活情境的构建,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加有效用,以此保证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以“生活中的负数”为例,为了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负数的意义,并能够使他们学会运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在课前组织学生采取各种方法调查、收集、记录全国一些大城市的气温情况,并请学生查看地图找到调查城市的位置,进而了解温度与位置的关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笔者请学生回忆复习温度的知识,并通过对气温中的一组数据的比较、讨论,从中抽象出负数的概念。随后请学生交流信息,并说出这些数据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生活中负数的表示方法。这样便能够使课堂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下,并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负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以此加深他们对负数意义的理解。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游戏情境是教学情境的一种,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游戏情境不仅能够将学生带入到趣味化的场景中,增加其参与意识与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内容,不断使每个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乐趣。
此外,通过游戏情境的不断构建,也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达到“学有所乐”的目的,以此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以“可能性”为例,为了使学生结合掷硬币的游戏活动体验到一些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并使他们感受到简单的随机现象,笔者首先组织学生展开“转转盘”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展开积极猜想,并使他们初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随后,为了使学生切实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笔者便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各做10次实验,其中,一个人转转盘,等指针停止后,把指针指向中央,其他人再转,小组轮流填表,使每个学生都切实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而加深他们对可能性的理解。由此可见,通过游戏情境的积极构建,不仅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得以增强。
三、设置问题情境,唤醒思维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也是唤醒学生思维意识的驱动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落实“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并以教学内容为依据,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情境,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还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完成数学新知识的自主构建。
以“认识方程”为例,为了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以此唤醒他们的思维意识,发展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笔者首先出示图形,即:摆一个三角形需要3根小棒,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摆a个呢?以这样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唤醒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并启发了每个学生的原有认知与潜能。于是,学生发现规律能够更快地解决问题,从而产生寻求规律的思考。此外,为了更加简洁、清晰地表示规律,学生便认识到运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可见,通过问题情境的不断构建,能够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使他们产生深度思考,从而帮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以此更新他们的认知体系。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的创设搭建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首先对情境教学法建立清晰的认知,其次,结合具体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为学生构建积极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参与到情境中完成新知识的自主构建,还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变得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以此实现学生智力与非智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华.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的探讨[J].教育:文摘版,2016(4):154-154.
[2]邵明菊.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课堂的创设方法的探讨[J].全文版:教育科学,2016(1):273-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