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照斌
福建省大田县鸿图中学 366100
摘要:分层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模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层次更接近的学生,方便教师根据不同基础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针的具体落实,通过探索分层教学,在不增加学生和老师额外负担的情况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分层教学的目的,分层教学是一种减负增效的措施。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物理;教学研究
物理是初中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物理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以后的高中物理学习,也关系着学生对物理常识的基本认知。初中阶段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想要提升班级整体的物理教学效率就必须要开展分层教学,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措施。分层教学也是近几年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是随着中学扩招而兴起的一种教学策略,合理的运用分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利用分层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能力
分层教学虽然是最几年提出的教学理念,但是我国古代也一直存在这种教学倡导,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只是在古代没有得以实施。初中阶段学生在智力、思维、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造成了初中物理教学不能统一步伐,既是到了初三在复习阶段也要采用不同的习题精锻炼。传统教学虽然教师意识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造成了班级当中学困生和学优生差距更大,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分层设疑的方式。即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等级的问题,让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都能积极投入到课堂思考和学习中,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复习“杠杆”知识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去学习杠杆的力臂和平衡知识,想要激发氛围,让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就要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首先是关于基础知识的提问,这是需要所有学生都掌握的知识点,其问题可以是“支点到作用力点的距离可以叫动力臂吗?”让所有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将问题的难度提升,用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满足优等生的求知需求,其问题可以是“杠杆上产生的动力和阻力的比为2∶5,想要让杠杆平衡,动力臂和阻力臂的比例应该是多少?”。
二、测试习题要分层开展,照顾整体兼顾个体
习题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印象的重要方式,很多教师都喜欢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传统的题目难度是以中等生的水平来设置的,这样对于一些学困生来说就感到比较困难,对于优等生来说又比较简单,二者进行对比就对学困生的自信造成了较大的打击。
因此应该选择合适的习题,将习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类学生,从而形成精准的锻炼,让学生了解自身的水平,提升学习的动力。
例如,复习“压强”之后就可以设置三套试题分别对学生进行检测,首先是初级问题可以是“物体重量越大对支持面的压力越大,是否正确”,这是简单的判断题,需要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其次中等题目可以是“利用吸管和饮料时,无论如何都吸不上来,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这道题目较为综合,想要正确作答就要学生思考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最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以是“边长是10cm的正方体,重30N,沿斜面匀速下滑。已知斜面对它的支持力是15N,则物体对斜面的压强大小是多少?”这是一道实践题,需要学生根据已知知识进行计算。
三、分层开展讨论,彰显学生个性
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学科,相对于全部物理知识也只是冰山一角,初中生对物理的态度分为三种,其一是对物理学习充满兴趣,非常喜欢探究物理知识,针对这部分学生教材知识是不能满足需求的,必须要进行适当的扩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物理知识;其二是勉强喜欢物理,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很简单就是为了考试取得教好的成绩。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合适的题目加强对学生的锻炼,努力提升学生的成绩;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物理,学习成绩也比较差。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就要扎实物理知识,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尽量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避免与其他学生产生较大差距。
例如:在学习“光学”的内容时,我便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知识水平的差异实施分层拓展。首先,针对部分物理基础差或者对物理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从网上搜集一些优秀的初中物理光学相关的微课视频分享给学生,比如:光的色散的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讲解等等;而针对物理成绩优异且对物理感兴趣的学生,我便给学生推荐一些光学相关的书籍或者纪录片,比如BBC纪录片《光之舞》、书籍《光学原理》等等,并在课堂上选择精彩的部分为学生展示,激发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动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差生弥补不足,帮助优等生开阔眼界,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促进每一位学生物理水平的提升。
综上所述:分层教学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认知,是对全部学生教学的一种负责。教师要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的这种差异,采取合适的方法,制定不同的策略,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毛永良.初中物理分层自主学习的指导策略[J].湖南中学物理,2017,32(12):4-6+46.
[2]谢海军.分层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14(08):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