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12月35期   作者:干红燕
[导读] “问题解决”是小学现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干红燕
        彭山区第一小学  四川省眉山市620860
        “问题解决”是小学现行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相较于以往的教材,在编排上将“问题解决”分散在各个章节中,虽然显得比较“散”,但这样避免了学生以类型“死”套题目的现象,显得比较“活”,当然也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在教学解决问题时重结果,轻过程,重计算,轻分析和归纳,就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新的困难,因此,我认为“问题解决”教学要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通过自身情感体验获取的知识才会牢固,才不会遗忘,才会形成能力,学生才会得到发展。当然“问题解决”教学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教师只有找出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才到更好地对症下药。
一、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的问题
        1.搜集信息不够全面。
        由于多数题目都是一些日常的、非数学现象的生活场景,所呈现的信息又没有顺序可言,个别学生不会全面地搜集有关信息,不能将存在于日常生活现象中的数学问题或数学关系提炼出来,所以在解决问题的开始,就出现障碍。如有这样一道题:小明家距离学校1200米,小玲家距离学校680米。小明中午不回家,在学校食堂就餐;小玲中午回家吃饭。小明和小玲每天上下学,谁走的路多些?教学时,有学生说是小明走的路多些,造成这样的原因是学生搜集信息不够全面,且没有把生活信息数学化。
        2.不会筛选信息。
        题目中所呈现的信息对于解决问题并不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如果对于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确立不起来,很容易被无关的信息所干扰。如:一次数学检测时数学试卷上有这样一道题:“要加工3400个玩具,已经加工了5天,每天加工408个,已经加工多少个?”试卷批阅后,约有四分之一的学生做成了两步:408×5=2040(个) 3400-2040=1360(个)学生为何画蛇添足,求出的成了“还要加工多少个?”就这道题反映出的是,学生审题能力不强,不能看出多余条件,而且答题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似曾相识的题目就凭经验去做。
        3.阅读理解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有欠缺。
        部分学生在读题审题时,缺乏认真、仔细、严谨的科学态度,做题跟着感觉走。部分学生因为数学基础知识有漏洞、生活经验缺乏,在题义的理解分析上有难度,对“解决问题”的题目丧失信心,畏难情绪严重。如一些名词术语,学生不能理解或理解不透彻,比如“问题教学”中的“增加了、增加到”,“扩大2倍,增加2倍”等等。
        4.书写不够规范。
        除学生自身书写习惯差引起的过失性错误外,有些题目的呈现,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不知怎样书写问题解决的过程,缺乏逻辑性,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如:生活中的给教室墙面粉刷涂料问题,浏览公园购票问题等等。
二、“问题解决”教学策略
        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怎么办呢?是抱怨教材的诸多不合理,是埋怨学生的一届不如一届?不是,我们应冷静地反思一下自身,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必须尊重教材、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以下几点,是问题解决教学的策略选项。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良好的学习环境会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搞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求知欲。学生喜欢了,愿学了,才能释放学生自身的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学习轻松,学得愉快。
        (2)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数学来源于生活,问题总是藏于生活中的实物、场景中,学生会在这些情境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从面依托积累的学习经验解决问题。不恰当的问题情境往往得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会浪费大家更多的学习时间,学生思维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创造恰当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时,我让学生凭借已有知识报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然后把其中一些在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如783→738、378→387、873→837,让学生检验变换后的各个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奇怪!怎么和原来的数一样,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从而使他们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组织讨论,多向交流
        学生个人的探索和交流活动是问题解决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寻求问题解决的探索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认知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因事利导的组织学生多讨论,多交流,为问题解决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图示的基础上,引进新概念、新规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相辅相成,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更上一层楼。所以,我们要把对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为学生问题解决搭建好的平台。
        3、归纳总结,合作解释
        学生善于归纳,对发现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是学生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保障。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提出的方案要善于总结,总结得出的这些方法和结论是普遍的吗还是特殊的?能不能就这个问题举一反三,自圆其说,作出合理解释……只有这样不断强化的过程,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在脑子里形成知识结构,才是自己的知识,问题解决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才能更好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4、启发提高,再疑拓展
        知识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个知识的掌握不是结束,而是下一个知识的开始,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不断提出质疑和拓展,才能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作为一个教师,要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认识到学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就知识讲知识,应该看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综合性,要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质疑,同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提出拓展练习,一方面拓展学生视野,一方面让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因此,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不断总结,扎实知识,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一个开发学生智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过程,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都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教师,掌握一定的问题解决教学策略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只要不断探索问题解决的教学策略,并用这些策略指导学生的学习,相信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会大力提高。
        
        作者通讯地址: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凤鸣镇西街第一小学
        作者单位:眉山市彭山区第一小学
        邮编:620860
        联系电话:1518332063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