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
重庆市万州中学 404000
摘要:初中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会对历史有一个较为浅显的认知,如果这个时候没办法让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的话,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将造成很大的困扰。而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学生愿意去学的同时,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也有一定的帮助。且,用讲故事的方式取代传统板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
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知识理解;教学压力;发散思维
时间长河奔流不息,历史是证明我们存在过的唯一途径。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更应该肩负起传承历史的责任。但中学生涉世未深,没办法理解历史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教师来对学生进行一个引导,将课程中出现的历史事件转变为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逐步将知识点记在脑中。也可以通过一些和课程相关的民间传说、小故事之类的,引导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理解
历史事件相较语文学科上的文言文、古诗等复杂的内容要好记很多,但学生只是将其生硬的记在脑中,没办法理解,到了考试的时候还是没办法对问题做出回答。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一个辅助理解。相较于枯燥的课程,学生更喜欢听故事,也会更加认真,当历史故事出现学生没办法理解的地方时,学生更愿意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
例如,我在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这一课程的时候,会在上课开始之前给学生讲一个故事,秦末农民起义中的代表人物“陈胜吴广”,虽然最后失败了,但他们说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言壮语,为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动力。在这个小故事之后,我就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提出问题“同样是秦末农民起义,为什么陈胜吴广失败了,但刘邦却成功了?”,学生被历史故事吸引眼球,在我讲解的时候自然会瞪大眼睛认真听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答案,开心的同时还能很好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在讲解结束之后,我可以根据这一课的内容,再讲一个小故事,帮助学生进行一个二次巩固。
二、减轻教师教学压力
一位教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想要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充分的了解的话,就必须花费更长的时间。而且初中历史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如果这个阶段学生没办法体会到历史的重要性,对他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压力剧增,也更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改善这个局面。
通过历史故事吸引学生兴趣,教师讲解起来更加轻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教学压力自然会减小。
例如,我在讲解“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这一课程时,因为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学生理解起来又比较困哪,所以,我在开始讲解的时候会先给同学们讲一个小故事“张骞出使西域”,同时准备一下张骞出使西域成功之后,从西域带回来的物品,比如核桃和葡萄,以此对学生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核桃和葡萄那个是从西域传到中原的吗?”学生被“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所吸引,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认真,这种简单的问题自然手到擒来,而我可以将这两种水果作为奖励分给学生,在此之后我就可以借着学生的兴趣,开始讲解内容,学生认真听讲,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不需要耗费太长的时间,讲解起来自然轻松许多。
三、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正处于一个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的阶段,但是课本上的内容看多了,学生会慢慢失去兴趣,想象力也会因此降低。这个时候可以适当的引入一些贴合课程的民间小故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在引入民间故事之后,还需要引导着学生往课程相关的方向去思考,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我在讲解“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这一课程的时候,会在最开始的时候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祖冲之为什么可以在当时科技匮乏的情况下算出圆周率,并且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带着这样一个疑惑,以学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许许多多的答案,而我不会否定学生这些答案,只会告诉学生,答案就藏在这一课的内容中。让学生自发的跟着我的思路对这一章节的课程进行一个学习。而在学习结束之后,我也会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解析,保留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并且让其明白,历史是一门极其严谨的学科,空有想象力是没用的,需要在想象出有可能的答案之后,在对其进行一个验证,得到的结果是不会骗人的。
总而言之,通过历史故事让学生对初中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往课程相关的方面去想,至于学生发散思维得到的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去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慢慢的看到历史的魅力。当学生主动的进行学习时,教师也能够轻松一些,将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帮助其更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杨婷. 初中历史故事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2016.
[2]牟英华. 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鲁东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