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美青
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华城镇葵富小学,广东梅州,514471
摘要:在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需要充分接受各种新的教育观念,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素质教育理念,并在此理念指引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体而言,小学班主任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基于此摒弃传统理念,积极在科学思想指引下探究总结优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并应用于实际,创设良好教育培养环境与条件,切实促进学生心理素质迅速优化提升,最终达到既定育人目标。
关键词:新形势;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许多小学生都变得更为成熟,并且很容易因为各种影响因素而发生心理变化。所以,班主任如果不能正确开展工作,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鉴于此,班主任必须考虑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修身养德”的教育目标,强调了道德、智力、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优化小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康人格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益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所以针对普通小学生情绪不稳定、学习困难,缺乏意志力和对冲击和失败的抵抗力较弱等问题,各班主任可以设计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小学生克服种种困难,改善种种不足。加强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便于小学生时时进行有效自我调节,同时慢慢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学生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具体如帮助小学生解决自我意识强和团队精神不足等问题,促进学生综合进步,最终能够在社会上占据一席之地。
1.新形势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
1.1小学生必须得到充分尊重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班主任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根据这一要求,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他们就有必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措施,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观,时刻关注全体学生的心理成长状况,以切实提高心理教育的影响力。
1.2培养学生的积极素质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特别需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养,具体可以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课程,帮助他们形成更优个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现在正处于少年时期,他们的心理正处于由老师有效领导的变革时期。
1.3培养学生责任心
长期以来,大多数小学班主任和学生都认为责任主要集中在外部规范上,重点放在责任制和道德影响上。但是,许多实践表明,只有当在人类意识层面上真正实施该规范时,这些规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能够发挥自己的全部作用。在这方面,班主任应真诚地对每次心理健康教育负责,给学生一些空间,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2.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2.1.培养学生对选择理论的信心
传统的教育概念通常认为教育基于知识,但是这种概念无法适应当前教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机会较少的学生,他们甚至可能认为学习很痛苦。然而,基于责任感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充分体验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幸福和成就,从而建立良好的自信心。
根据传统观念,教育必须获得大量知识,经过许多实践创新和研究,这一定义显然已经过时了。
如果能够在责任的基础上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还可以让一些背景较弱的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并鼓励他们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这方面,教师应充分尊重和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并赋予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
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心灵将悄然发生变化,出现诸如比较心理、虚荣心、肿胀、困惑等种种问题,而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能够充分理解学生的想法,并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例如,当学生无法完成作业的时候,过去大多班主任都会对学生进行批评,甚至惩罚,但是这种教育方法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可能使学生反抗。因此,班主任应该抛掉传统观念的束缚,采取更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解决此问题。具体而言,班主任可以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适当地帮助他们解决家庭作业困难,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并让学生感知时间。另外,班主任应在发展学生自我控制力等各方面采用更多鼓励性方法,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能力。
从以上内容来看,在学校和家庭中进行有效的辅导可以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理想,培养学生积极的奋斗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2.2.接受内部控制理论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尽管外部环境力量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但真正重要的是对学生本身的控制。在新课程改革前提下,实际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时,班主任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据此进行具体课堂活动,以加强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助于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心理教育迅速发展。
当人们做出某些决定时,即使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也往往起不了决定性作用,而决定性的影响力是人的内在生活。例如,与外界互动时,他人带来的通常只是一些不会影响人们的言语、行为和决定的信息。但是,如果处理此信息,则在此基础上获得的最终产品实际上将生成一定数量的信息,教育也是如此。如果班主任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盲目地使用批评等多种方法来管理学生,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教育和管理产生一定的抵制。因此,为了在教育和培训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班主任应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充分利用鼓励、倾听和支持等内部控制技术,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成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实际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的内心世界。例如,当我们与他人互动时,他人提供给我们的只是信息,但该信息不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或决定,但是当我们处理其他人的信息时,经过处理的信息肯定会开始起作用。这种现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是有效的。
如果班主任经常使用批评、指责、威胁、惩罚等方法,那么这就是学生的外部控制。研究表明,小学生对老师的面部表情和语言语调非常敏感,因此,班主任如果经常使用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外部控制,不仅可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甚至连师生关系也无法受到破坏。班主任的正确方法是选择支持、鼓励、倾听等方法来控制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爱和温暖,这有助于建立更好的师生关系。
实际工作中,小学班主任可以利用会议的机会,一方面与学生进行更多有效互动,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探究应用众多科学方法,以切实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大幅提升。
综合以上所述,小学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管理者和促进者,小学生学习的优缺点和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小学班主任的关系极为紧密。因此,做为小学教育工作者,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负主要责任和义务。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其应对失败的能力通常与学生的个人思想心理素质有关,由此,小学班主任应了解学生心理的特征,以便提供健康的咨询,益于学生正确成长和发展。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小学班主任有必要改进心理教育方法,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注意学生的心理发展,又要积极寻找机会,鼓励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加强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阎艳.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J].读写算,2019,000(012):36.
[2]吴银霞.浅谈小学高年级班主任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新课程学习(上),2014(12).
[3]赵吉香.刍议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9, 000(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