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乡村旅游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6期   作者:钱非
[导读]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钱非

        (元阳县新街镇胜村中学,云南  元阳  662400)

        摘要: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内部动机。如果一个学生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它,而且会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而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笔者从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生动活泼引导课堂、“打通”耳朵、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让学生与欧美友人进行对话五个方面来激发乡村旅游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学习英语兴趣          激发          乡村旅游区学生
        在一些偏远乡村旅游区学校,随着学生学习英语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学习英语不感兴趣,甚至放弃学英语,成绩越来越差,两极分化越来越突出。那么乡村教师如何激发这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呢?笔者进行了多年的探究与尝试,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
        随着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而闻名于世,无论在梯田景区还是在乡村小道上,讲英语国家的游客随处可见。由于语言障碍,这些地方经常会发生一些有趣而值得我们乡村一线英语教师反思的故事。如有一天下午,在一条街道上,有个外国人想乘车,面的司机用汉语问他要去哪里,他没有回答。原来他听不懂汉语,司机也不会讲英语。司机猜想他很可能要观看第二天早上的日出梯田,于是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纸上画了一个太阳和箭头,箭头指向东方日出方向。然后出示给那个外国人看并使用了一些手势语言,外国人最后明白了司机的意思,点了头。司机又在纸上写了10元,外国人把10改成了3,司机又把3改成了5,这样来回改了三四次。原本三言两语就能简单解决的问题,因语言不通而费了许多周折。此外,很多欧美游客不愿意去住无英语翻译者的酒店,反之,来住的外国游客则络绎不绝。学生听了许许多多类似的故事之后,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生动、活泼引导课堂
        1、情境教学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是客观情境的反映,没有情境就没有语言的意义,语言的交流活动离不开语言情境。创造良好的情境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学习的途径。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英语交际环境,引导学生围绕所学语言内容进行具有交际性特征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Unit 2“What's the Matter?”时,笔者让每个组中的一个学生扮演医生询问病情并提建议:“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You should have a rest.”其他学生扮演病人并陈述病情:“I'm not feeling well.”“I have a headache.”等。学生对此很感兴趣,每个组都非常活跃,都进行了表演。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在交际中运用了所学知识,提高了语言交流能力。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映。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
其身心发展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也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笔者在教学过
                                                                  

程中既坚持统一要求,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又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措施,教育不同的学生,使学生既不能产生自满情绪,也不能产生悲观失望,都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例如,在课堂提问中,对于稍差的学生,让他们回答类似“Do you like apples?”等用“Yes”或“No”就可直接回答的较简单问题;对于稍好的学生,让他们回答类似“What's a soap opera? What are some things that happen on soap operas?”等较难的问题等等。通过各种不同的教学措施,一方面使稍好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表达欲望。对他们的缺点,不能迁就,要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另一方面使稍差的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使他们有一种“成就感”,对他们微小的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很容易地做到图、文、声并茂,可以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增强了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其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因此,笔者尽可能地把每一个单元搜集到的信息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在词汇教学中,主要采用直观的图片,如用薄荷的图片告诉学生什么是“peppermint”,用洗餐具的图片告诉学生什么是“do the dishes”等。在口语教学中,笔者把大量的口语交际情景用录像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画面提供的情景,学口语、用口语,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更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打通”耳朵,跃跃欲试
         “听”是人类认识活动和交际的基本形式,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表现情感的重要途径,是说、写的基础,会听才会说。因此,首先笔者尽可能地让学生多听英语录音,听的时候尽量让学生听清楚每一个单词、每一个短语、每一个句子、每一段对话和每一篇短文。同时在听的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特别注意爆破音、音的同化、连读、强读、弱读等语音和语调。其次,笔者挑选一张适合学生英语水平的、英美人土朗读的、对话较多的、语言内容尽量包含30个日常交际项目的MP3,要求学生每天集中精力连续听2遍,一星期坚持听6天,休息1天,直到听清楚MP3中的所有内容。最后,笔者尽可能多地组织学生学唱一些英文歌曲(如EVERYTHING I DO,MY HART WILL GO ON等)和观看一些英语电影等等。像这样经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训练后,学生不断熟悉了洋腔洋调的英语,培养了学生的英语“语感”,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增强了学生表达英语的欲望,为英语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学生的第二父母,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调试者、研究者和创造者,教育不能没有师爱。因此,笔者总是把学生看作自己的孩子并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像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同时,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于那些所谓的“问题生”,笔者深入调查了解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措施,进行耐心细致地教育和单独辅导,从而使其步入正常的学习轨道并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断超越自己。当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肯定和适当表扬。在生活中,与学生打成一片,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想学生之所
想,谈心,聆听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对教学的建议和学生的烦恼,了解学生性格特点、心理



状况和兴趣爱好,与学生一起打篮球、打乒乓球、下象棋、爬山、野炊等。当学生生病时,
带学生去看病;当学生家里遇到困难时,进行安慰且力所能及的帮助。“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久而久之,学生不但喜欢你、信任你,乐意与你接触,向你敞开心扉,而且更愿意学习你所执教的学科,从而达到亲其师重其道的教育效果。
        五、让学生与欧美友人进行对话
        随着哈尼梯田申遗的成功,作为一所旅游区学校,来访的欧美友人之多,前所未有。记得有一次学校里来了四个美国登山运动员。笔者抓住机遇,要求学生打招呼和提问题。一开始,学生比较胆怯,不敢开口。后来,笔者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不要脸才能学会英语口语,即使出错了,外国人也会理解,决不会因此而耻笑,毕竟我们是学习英语时间不长的偏远乡村初中生。在笔者的鼓励下,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问了诸如“Why do you like climbing mountains and taking risks ?”,“What do you think of our terraces ?”,“Do you like Chinese food ?”等等许多问题。虽然学生不会讲比较深奥的英语,也不能完全听懂外国人的回答,需要作一些翻译,但外国人那种体态语言丰富而风趣幽默的讲话方式,令学生大开眼界,学生也因有机会能与活生生的欧美友人进行面对面讲英语而非常兴奋,并且有一种“成就感”。从那以后,班上兴起了一股学口语、用口语的热潮,为将来某一天能派上用场以及人生的发展而进行积极的准备。
        综上所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乡村旅游区学生学好英语,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激发学习英语兴趣的方法是多方面的。乡村旅游区教师只要从“激发学习英语的动机、生动活泼引导课堂、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让学生与欧美友人进行对话”等方面入手,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从而使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去学习英语,为将来人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 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
        [3] 罗正华.教育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9,(1).
        [4] 刘守兰.中学英语教学基本功[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1).
        [5] [韩]郑赞容.千万别学英语[M].广州: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