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生赏识与惩罚教育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6期   作者:廖桂杏
[导读] 时下提倡赏识教育,于是一些老师片面夸大赏识教育

        廖桂杏
        广东省高州市荷塘镇中心小学,525261
        摘要:时下提倡赏识教育,于是一些老师片面夸大赏识教育,摒弃惩罚教育,使得赏识教育泛滥成灾,其利大,弊亦多,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其实,赏识与惩罚都各有意义,应相结合地运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教育 ;赏识 ;惩罚
                                     
        传统的教育,惩罚太多、太狠,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削减了学生的自信心与学习兴趣,弊多利少,如今提倡的赏识教育,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提高学习兴趣等方面,无可厚非是有很大作用的。但若只一味地用赏识教育,不要惩罚,就会使学生产生自负心理,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而且现在独生子女多,父母视之如掌上明珠,宠爱有加,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苦,更别说磨难了,使得孩子缺乏家庭与社会责任感,更缺乏承受挫败的心理素质,脆弱,易走极端。可见,他们平时还要接受惩罚教育方可。因此,赏识与惩罚,应双管齐下,才能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过,不管赏识还是惩罚,都必须巧妙地相互结合运用,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注意赏识的内容与形式
        所谓赏识,指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赞扬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强化刺激,它通过对人的行为提供反馈信息,起到增强某种行为的作用。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赞扬了错误的行为,就会使学生走向深渊;赞扬了正确的行为,学生就会不断向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可见,滥用赏识,不但收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反而起反作用。所以,赏识的内容与形式必须运用恰当,不能凭主观想当然地“大方”而盲目地使用。
        (1)赏识的内容须是学生本身努力得到的,而不是别人赋予的。
        若教师赏识学生的容貌、穿着之类的话,学生必定会形成重外表、比漂亮的坏行为,甚至会怨恨父母贫困无能。因为那些是父母给予他们的,是享受现成的,不是靠自己双手努力得到的。也只有赏识了学生的自己的优点才能督促其进步。不仅如此,还应赏识学生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有的时候努力了,不一定就会获得好成果。我教过一位学生为争取在期末考试中取合格,就一改常态,努力学习。可是,到了期末考那天,他竟然感冒了,免强参加考试,只得了52分,比上学期期末反而少了5分。但我与同学们却赞扬了他努力学习及带病考试的坚强行为。他听后激动得流下了热泪,并说:“我以后一定会更努力学习的,争取理想成绩!”我若批评他考差了,他岂不是灰心丧志?
        (2)赏识的形式应多用精神鼓舞性的语言、掌声等,少用物质奖励。
         很多人认为如今是讲经济的社会,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取得好成绩,都给予一定的金钱奖励。而且很多学校也是这样做,也起到一定的效果和社会效应。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若学生每次取得好成绩都得到一定数量的金钱奖励,会使学生的动机逐步由内在变为外在,变成为金钱物质而学习。这会使学生的思想沾满“铜臭”。而且以后其取得好成绩若得不到预期的金钱或物质奖励,便会因此而失去学习兴趣。所以物质奖励应该慎用啊!
        二、惩要“先抑后扬”,有度、有爱心,形式各异
        爱美、爱听好话是人的天性。更不用说小孩子了。因而从心理接受情况来看,若发现了学生的不足,首先不要急着怒发冲冠地严辞批评或狠狠处罚他,那样有可能逼他叛逆,与你“作反”,应先从赞扬他的优点入手,再委婉地指出他的缺点,让他明白你的教育目的、动机及作用,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引导他去认识不足,改正缺点。这样,学生会非常乐意接受你的批评教育并努力去改正缺点的。

若非要处罚他不可,也应考虑他是否能承受得了,要适可而止,本着一颗爱孩子的心去对待他,目的是使他改正缺点,而不是你的“出气筒”,不是要“折磨”他。做到对事不对人,他能改则可。记住:爱心是他改错的动力啊!在形式上,这些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切忌形式单一化,“一条药方医万人”是不行的。
        三、赏罚分明,赏中有警,罚中有赏
        作为教育者,对学生的赏与罚必须分明,不能偏心,因为你是学生的榜样,为人师表。否则你会在学生面前失去威信。在赏识学生时,别忘了提醒学生还应继续如何去努力争取更大进步,使学生不被胜利冲昏头脑,戒骄戒躁。在批评或惩罚学生时,要注意观察其认错态度及改错的努力情况。若其认错态度好,教师也应给予肯定,肯努力改,更应赏识,让他“因祸得福”,错得有收荻,改得快乐。为以后的人生道路走得更畅通更好。
        四、赏多惩少,实事求是
        有的老师认为表扬学生要大方、热情,亳无保留。于是在一些老师的口头禅里有这样的话:“你是最聪明的!”、“你真是好得很!”……老师的这些评价与学生在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形不一样:老师说自己最聪明,但是生活中的很多困难自己却解决不了,同学、家长对自己的评价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也不相同,这就令学生感到困惑。觉得老师是随口而出,大而空的表扬。第一次出现,可能会令学生高兴一下,但是多次出现后,就会使学生出现分化:有的就自以为是, 狂妄地认为自己是最聪明的;有的就不再接受老师超出事实的表扬。更有的老师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受到表扬,担心个别学生没有受到表扬而心灵受到伤害。还有的老师可能是为维护班级的荣誉,对一些不符合实际表扬条件的学生也给予表扬。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幸福感常常产生于自己的劳动得到别人的承认。正是这种幸福感促使人不断去努力,追求这种幸福。但是我们的学生没付出任何劳动,却受到了表扬,他们就不能产生努力去追求幸福的内因。这样的表扬,不但起不到鼓励作用,反而强化了“不付出也可受表扬”的观念。如此,使学生不劳而荻,坐享其成,其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多表扬,少批评,这种教育理念虽然是正确的,是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到的,但是给学生的荣誉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戴高帽”、“照顾”、“不劳而荻”之类的表扬,只能使表扬变味。所以,多赏识少惩罚,还必须实事求是,才能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五、“对症下药”
        赏识或惩罚都不是一成不变地人人适用的,两者都要视各人的性格而“施药”。这就要了解学生的性格,若学生性格是爱耍小聪明的自负型的,需多含蓄地批评指正他;若学生的性格是胆小、自卑型的,需多挖掘他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他,那是他进步的“灵丹妙药”。
        总之,赏识与惩罚都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们既相对又相融的,只要灵活而巧妙地运用,定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广东教育》2000年第3期 第21页李树生《谈“不良表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