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象斌
重庆市忠县中学 404300
摘要:重庆市忠县中学是重庆市首批重点中学,渝东北长江边上的一颗教育明珠,誉为“忠县清华学府”。伴随三峡工程建设,老校于2006年沉入三峡水库之中,新校在沿江下行一公里外的苏家田野上矗立起来了。体现“忠文化”与“忠县精神”,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今天恢弘的颇具特色的“精忠生态环境”。精忠广场、精忠碑、精忠园、精忠志、精忠魂、精忠记、精忠谱、精忠骄子……校刊《精忠教育》、校本教材《精忠读本》,文明气息永远溢满忠县中学校园,从而让万千学生沐浴浓烈的忠县古文化、古文明而茁壮成长!
关键词: 精忠文化 课程建设
当今世界,社会信息化、经济全球化使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成为决定综合国力和影响民族生存的基本因素。通过特色学校建设,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同时,立足于全体学生学习的需求,自主发展和优化学校的个性特长,激活整个学校向前持续、快速发展的活力,带动整个学校发生质的变化,并朝着优质化、品牌化方向持续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一、理念先行,依据新课改理论,唱响“精忠”理念特色
一所学校只有确立了自身独特的办学思路,才可能真正将落实课程改革,才可能形成具有实质意义的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能够促进师生尽快成长、学校快速发展的最优化的思路上;需要我们找准自身具备的适应客观发展要求的“生长点”,再经过全体教职员工长期的经营逐步形成特色。引导大家摒弃功利行为,追求教育理想,回归教育本质,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内塑造高尚灵魂、发展个性特长的高地,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奠基。于是我校响亮地提出了“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走个性化内涵发展之路”的发展战略。
在办学的过程中,忠县中学深刨“精忠”传统文化之根,以坚守其基本内核,同时又分析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炼出了“敬业乐群,精忠报国”的忠中精神和“精忠树人”的办学理念。
“精忠树人”昭示忠中人“精于治学,忠于真理;精于教学,忠于事业;精于求学,忠于祖国;精于善学,忠于时代”,以“树德高身正、业专技长、与时俱进之名师,树品洁行雅、志远学博、与日创新之优生”。这一极富特色的办学理念,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忠县中学的价值观、世界观、发展观,体现了学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利用例会、教研组会、集会和各种宣传阵地,向师生灌输“精忠树人”的理念,成为忠中人的自觉行动,“精忠”特色逐步深化,逐渐由学校特色发展为整个学校的文化精神,从而稳步地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环境育人,依照新课改要求,建设精致校园特色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有着良好的育人功能,孟母三迁到孟子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荀子强调的“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事例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这个道理。我校以校园环境建设为基础,营造“精忠”文化育人的氛围。
(一)构建独具艺术特色的校园建筑,以艺养心
我校抓住移民迁校契机,高起点、巧规划,精心策划,打造精品建筑群,构建独具特色的校园环境。我校的大门为古典牌楼式建筑,长70余米,高40余米,像一个大大的括号,标注着忠县中学辉煌的历史。呈三角形造型的教学楼,犹如凌空展翅的雄鹰,直插霄汉。依山就势的科学馆集实验、图书、微机等各种功能室于一体的,仿佛是科学的海洋、知识的高山,信息的高速路、成功的加油站。造型别致的艺术楼和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是灵动与活力的源泉、愉悦与快乐的驿站。校园花圃草坪的图案栽植、名木古树的形象布置、“精忠魂”浮雕壁画的精心设计、塑像字画的合理摆布、亭台景观的装饰点缀、名人名言长廊的构思建造等,都严格以园林的标准来规划、布局、施工,整个校园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校园绿化、美化、净化、香化、文化,充分利用空间植树、栽花、种草、养鸟,打造人文景观:古色古香的回廊亭台、哗哗流泻的叠池喷泉、引人遐思的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林荫小道,点缀在绿树红花之间,衬托着依依垂柳、郁郁青松、苍苍铁树,更兼有杜鹃如血、樱花烂漫、海棠娇艳、月季缤纷、桂子逸香……
(二)赋予校园景致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文化人
校园园林式的绿化设计内涵丰富,寓意深远。校大门外用紫丁香组成的一对“钥匙”图案,用红花檵木、黄金叶精心搭配成一副光芒图案,形成绿色的钥匙金光四射的效果,寓意为“忠县中学交给学生的是绿色钥匙”,学生将用这对钥匙去打开知识之门、人生之门。校园大门右边的一片苍翠的竹林,昭示全校师生根深才能叶茂;喷泉荷花池被命名为的“北大湖”,雅致园林被命名为“清华园”,这些景观设计匠心独运,时刻提醒学生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教学楼东边草坪孕育着新生命的“子宫”图形,教学楼南边蜡烛造型的灯柱、大写意的学位冠冕,教学楼北边墙上的“珍惜今天,成就明天”,教学楼西边茂密的银杏树等无不寄托着忠中人的美好希望和良好祝愿。
“精忠广场”左侧是以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为衬景的“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八个大字,昭示着忠中人饱含拳拳爱国热情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雄心壮志。由中心的喷泉、四尊古今中外塑像、草坪、小桥流水景观等组成的“世纪广场”是文化广场,更是教育广场,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和现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生物学家达尔文、音乐家贝多芬的塑像静穆地伫立在青翠的草坪和文化长廊里,沐浴着忠县中学的阳光雨露,日夜陪护着忠中师生;他们深邃的眸子里透射出的思想之光,不正是一粒粒启迪忠中学子的灵丹、一记记鞭策前进的响鞭么?师生徜徉其中,深受无声教育。
三、整合阵地,依托新课程建设,打造精彩课堂特色
(一)新课程的建设
我校是具有“示范性、实验性”特色的市重点中学,除了落实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应有自身的办学思路和风格,充分体现教育的时代性和学校办学的特色性,在切实执行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模式。学校制定了《重庆市忠县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重庆市忠县中学校本课程开设条例》,并进行了具体布置,将校本课程开发分为四类,即理科拓展类课程、文科自选类课程、特长培养类课程和自育活动类课程。目前已申报的课程方案达29种,已发出的有6种,拟在修订完善的基础上向学生推出并接受选修。
(二)精彩课堂的打造
新课程的落实和我校“精忠树人”办学理念的体现必须找到一个自身个性追求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就是我们依托新课程建设,不断追求的“精彩课堂”建设。
“精彩课堂”以“一课三步”循环课堂教学为基本范式:第一步,由教师向学生发放“学案”,并精要点拨学案内容;第二步,由学生依据“学案”进行充分自学;第三步,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归纳总结,练习巩固,达成学习目标,实现高效课堂。具体表现在课堂的“两导,三做、四让、六统一、七转换”。“两导”,即主导、诱导;“三做”,即:课前精心地做预习,课中精要地做展示,课尾精准地做练习;“四让”,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室充盈民主的气息,让课堂充满智慧的挑战,让课堂成为成长的乐园;“六统一”,即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内容和方法的统一,主导和主体的统一,开与达的统一,严与爱的统一,导与牵的统一;“七转换”,即课堂活动在“听、看、说、想、做”,以及“动与静”中有效转换。
改革,必须先从教师入手,如果教师没有先进的理念来引领,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精彩课堂”的培养目标。如今,我们主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各种培训学习,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通过不同形式的教科研方式引领教师对“精彩课堂”进行不断的探索,特别是通过“同研一节课”的教学研讨,把“精彩课堂”做细做强。
四、结合实际,依循新课程目标,培养精品人才特色
我们学校是所农村中学,在培养人才方面定位了自己的特色——“树品洁行雅、志远学博、与日创新之优生”。
(一)培优辅差,持之以恒
每一期初,由班主任向学校反馈本班学生学习情况,明确培优辅差对象,然后由教务处详细布置要求,做到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定责任,并要求科任教师从学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从起始年级抓起,不放弃每个优等生的培养,也不放弃每一个差生的提高,让教师用情感温暖学生,用鼓励打动学生,用尊重贴近学生,用真诚走进学生,尽量让学生在自信与快乐中学习。
(二)关注兴趣,因材施教
俗话说,双手生十指,长短不一样。众多的学生,他们的个性、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学校始终不以成绩去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因为成绩只是一张纸,能力才是一辈子。有些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他(她)在其他某些方面却表现的很突出。根据这一特点,学校积级组织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如:篮球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音乐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写作兴趣小组、科技兴趣小组等等,多年来常抓不懈,努力给我校学生在各自兴趣上提供发展的平台,让他们在校期间各自学有所得,将来走入社会各有自己的专长。
(三)特色人才,特色培养
回顾几年来的教育实践,在培养人才方面,我校除了注重培优辅差、因材施教外,还特别注重特色人才的特色培养。这里所说的特色人才,是指在某些方面有自己天赋的学生。诺大的学校,什么奇才、怪才没有?只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罢了。所以,学校始终本着不贻误人才的原则,在教育教学中十分关注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并责其教师对这类学生作特殊辅导与教育,帮助学生走入轨道,努力为他们提供各种学习机会,多方塑造,使其天赋得到发挥,为其将来实现梦想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东娇.最后的图腾:中国高中教育价值取向与学校特色发展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
[2]傅国亮.每一所学校都是潜在的特色学校[J].人民教育, 2009,(3—4):20-22.
[3]彭智勇.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特色学校建设 [J].人民教育, 2009,(3—4):23-25
[4] 陶西平.谈高中特色办学 [J].中小学管理,2009,(8):4-6.
[5] 温家宝.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N].中国教育报,2009-10-12(1).
[6]王伟.学校特色发展的前提与问题[J].当代教育科学,2010,(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