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萍
新疆哈密市第四小学
摘要:新课改实施后,小学实践活动课程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课程,也是综合性最高的学科。实践课程本身具有特殊性,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都与理论课程存在巨大的差异,实践课程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但多数学校的实践课程的教学存在问题,而存在的问题并不是课程能不能顺利进行,而是如何在保证课程顺利进行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真正的达到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教学方向
引言:从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学校在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认知只是“陪学生玩”、“带学生玩”,多数教师以“学生开心”为教学目标,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上,没有把目标摆正,认识不到真正的教学意识。我们的教学内容大多让学生“直接体验”、“自主选择”,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探索能力,学生做不到尝试,简单来说,大部分教师把实践课程看做学生的兴趣课程,这严重不符合开课的标准。
一、教学目标定位
(一)尊重学生爱玩的天性
作为教师,在进行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我们应该考虑怎样能让学生“玩好”,“玩好”不是学生玩的开心,而是强调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到知识,玩的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授课之前,收集课程资源、制定课程目标、完善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教师应把学生时刻放在第一位,在课程进行时,将学生看做整体,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都玩得到”,“每位学生都能玩好”。这对教师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如果课堂活动相对简单,学生在进行学习时会很容易,但什么都没有收获到,学生会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相反,如果课堂活动难度较大,学生进行的不顺利,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在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时,应该了解班级中学生的差异,在收集课程资源时,更贴近生活,选取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教学内容,开展学生感兴趣,难度适中的课程活动,教师在课程对学生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价值。
(二)培养与锻炼小学生“会做”的能力
在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学生在社会中的社交能力,还要锻炼学生察觉问题的意识,锻炼学生“会做”的能力,让学生动手又放下,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
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不仅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包括课程开始前教师的动员活动,以及课程结束后,学生的合作能力,在课后,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之间学会分享,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剪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案,观察图形规律,进行小组讨论。
(三)激发与培育小学生“敢问”的精神
实践课程作为最具综合性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帮助学生进行生活体验,增长社会经验,让学生清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与此同时,锻炼学生问题意识。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的教学时,适当提升问题难度,给学生设置阻碍,激发学生进行提问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积极性不高,教师应该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培养学生“敢问”的精神。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普遍来讲,学生在进行学习过程中,主要包括三个阶段:观察、模仿、创新,但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完成了观察和模仿两个阶段,创新是三个极端中最重要的阶段,学生却没有经历,这意味着教师本节课的教学是失败的,怎样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难题,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发现问题,从而自主独立的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不敢提问,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的完成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实践课程确实是带领学生“玩”的课程,但教师应该在学生“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玩”为基础,学会“做”,以“做”为基础学会“问”,将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胆识,有能力,敢于探索的全能性创新型人才。我们应该对实践课程进行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学生“会不会做”,对不懂的地方“敢不敢问”,带着这些疑问去编辑教案,并落实到每一节课中,在一节课结束后,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课堂上,给学生提高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与成就感。
参考文献:
[1]金明芬. 如何在小学综合实践中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J]. 好家长, 2019, 000(050):P.88-88.
[2]焦少娟. 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真正"动"起来——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体会[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00095-00095.
[3]王冬岩.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真正"动"起来[J]. 考试周刊, 2013(4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