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娣
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裴庄联区孙石小学 044200
【摘要】如向日葵热爱太阳那样,细心呵护我们的孩子们。我们教师就需要提高自己的觉悟,加强自身能力的提升,主动与学生亲近,班里的每一个小太阳就会被慢慢托起,绽放灿烂的光芒。
【关键词】服务于人;全面发展;师生互动
“教育需要唤醒,像阳光呼唤小草的生长,像大海呼唤小溪的奔放,我们的教育同样在呼唤。呼唤生命中本来就有的渴望,呼唤从冷漠走向博爱,从狭隘走向开阔,从碌碌无为走向硕果满仓。”作为一名教师,这不就是我们的工作吗?我思来想去,决定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教师觉悟的提高
如果说,青春是一个女人的资本,那工作就是一个女人的经济命脉。以前的男尊女卑,令人敢怒不敢言,现在男女平等,女人从此撑起了属于自己的“半边天”,我的一个同事还曾和丈夫开玩笑说:“家里谁的工资高,谁就是家长。”我很庆幸,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有了这份工作,所以。我会更加珍惜、奋力拼搏在教学一线上。
记得在太原师范学院学习时,在一节交流课上,面对运城市各个县的老师,当时我的心都快跳到嗓子眼了,红着脸,憋住气,强压住情绪,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不知不觉中我居然还讲了个万荣笑话。完后,在场的老师们都笑得前仰后合。个个朝我竖起了大拇指。我很兴奋,我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努力,让我们把事情做好;用心,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精致!精致的器具,令人赏心悦目;精致的事情,会令人刮目相看!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就是要借助书的力量培育一批又一批人才。让我说的话,这其实就是一个服务行业。
1.服务于每一个学生。
我的一个同事经常打趣着:“学生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有了他们,我们才有了用武之地;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又何处安身呢?”想想也是!在孩子们面前,我们需要放下姿态,像向日葵热爱太阳那样呵护班里的每一个小太阳。生活上,多留意,勤关心,嘘寒问暖;学习上,多引导,常鼓励,因材施教。做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已经成了我为之奋斗的目标。
2.服务于每一位家长。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
家庭学校常联系,能够全面地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从而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我班就有一个同学,他基础知识薄弱得很,却能说出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见到老师和校长,他就会积极主动地打招呼。对于他,我哭笑不得。在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家长过来接学生,我就和他妈妈聊了起来:当时孩子小,我们在稷山打工,就把娃放在那里的幼儿园。过了几年,我们又得回来照顾老人。这不,娃就上咱们这所学校,但是学习很吃力,慢慢地他就有点力不从心。这娃聪明!老师,你多夸夸他,他会好起来的。就这样,我便每天和他聊一个话题,每天就这个话题写一篇日记,我还会针对他的日记给他提些建议,鼓励他再接再厉。现在,他的学习虽然还是不如别人,但是和以前相比,他喜欢翻书,喜欢写日记了,这----就是进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的这句话说出了每个人存在的价值,我们教师就得尊重、善待每一位学生,做好他们的启蒙老师。
二、教师能力的提升
1.全面发展
平时,我是个很拘谨的一个人,老公说我是个“慢热型”,不怎么爱表现自己。可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素质教育的开展,就需要我们不仅是个教书匠,还必须是个有特长的教书匠。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一直在试图改变着自己。私底下,我会在一些手机软件上初露我的作品:全民K歌里我练唱了52首歌曲、在抖音里我发表了71个原创作品,有24个作品都是简笔画,有5个作品是粉笔字练习,有10个是孩子们节目精彩的一瞬间,剩余的就是生活中点滴影集,微信朋友圈里也经常即兴一首首简短的小诗,在备课本上认真书写楷体字,我现在还在搜集万荣笑话、相声,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我坚信:要想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师就要为人师表,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2.师生互动。
(1)带动学生玩。
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会安全地玩耍很重要。随着网络的传播,韵律操早就已经在我校生根发芽,全校师生每天都会在课间操欢快地舞动青春。每天下午“体育艺术2+1”,赵老师也会不辞辛劳,带领着三、四年级的学生熟练锣鼓《鼓舞飞扬》,孩子们举起鼓槌,就像一个个小雄狮发威似的,阵阵鼓声在操场回响……《鼓舞飞扬》在运城市举行的凤还巢推介会上,有相当好的反响,这个节目还上了优酷网呢。
(2)自主阅读,快乐同行。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生生互读、师生共读、亲子阅读,这股书香气息已经开始在孩子们的跟前弥漫、缭绕。
现在,孩子们的书包里至少有一本课外书,每到空闲时间,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翻开看看,还时不时地在随身携带的本子上写些什么,整个校园洋溢着朗朗读书声和孜孜勤学影 。
因为有了爱,天更蓝,地更阔;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绿。而我心中的那份爱,将一直激励着我在教学路上长途跋涉,用热血和汗水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哲学》,王坤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3】《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