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益智学具 提高小学生想象力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6期   作者: 张红琴
[导读]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张红琴
        乌鲁木齐市第89小学 830006
        内容摘要: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社会所获得的知识绝大部分是经过数千年来人们不断观察想象验证所获得的,没有想象就没有新知识,社会也将停止不前。2011版数学课标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关键词:益智学具  想象力
一、实践操作对小学生学习起至关重要作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组织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究发现规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认识。数学的学习方式不再是单一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而应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富有个性的过程。
    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活动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操作益智学具,一方面可使学生的手、口、脑、眼、耳等多种感官并用,扩大信息源,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小学生好动、好奇的特性。利用学具操作的直观具体性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一个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思维氛围,有利于学生思维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
        通过对全体数学老师进行前测,我们发现:仍有10%的教师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偶尔利用益智学具教学,并且都觉得即使利用了益智学具,学生的反应也并不是很积极,而且更有80%的教师认为操作学具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老师使用益智学具教学不够积极,且方法不得当,局限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通过对我校三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喜欢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并且喜欢老师通过大量的的讲述来获得新知识,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也只是一味地向老师寻求答案或模仿老师解题方法,仅仅能有15%的学生利用学具,通过操作来解决问题。结合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学生对利用益智学具进行数学学习兴趣不大,更别提对学生想象力的提高了。通过这些调查说明利用益智学具教学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二、运用益智学具进行小学生想象力的意义及理论依据
        小学数学学科,从学科课程开发与应用的视角,设计想象力培养课程进行教学研究,探索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与路径。本课题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有其研究价值;从课程开发的角度,对于充实与完善现有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师的教学行为与理念,有其发展空间;从育人的角度,对于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张扬的学生,实现教育目标,有其研究意义。
         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社会所获得的知识绝大部分是经过数千年来人们不断观察想象验证所获得的,没有想象就没有新知识,社会也将停止不前。
         2011版数学课标提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

”应当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把数学学习变成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我国数学新课程的“新”就新在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数学,把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贯穿在数学教育的始终。这也是多种版本小学数学教材所坚持的基本理念和特色。通过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不仅符合脑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相关原理,而且也符合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和相关要求。基于以上认识,进行小学数学想象力课程的实验研究,探索与尝试在“做数学、想数学、说数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好玩”,培养其高阶思维,形成与社会相适应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运用益智学具提高学生能力
        通过用益智学具操作、课件演示等大量课程互动,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认识能力、知觉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等等,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让学生拥有多角度质疑、猜想、想象及突破思维定势。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活动是徒劳的,学生自发的操作活动才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操作活动必须建立在适宜的操作时机基础之上。从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组织学生操作活动也要把握好最佳时机。操作活动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中进行,目的是验证理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当然,操作活动也可以在学习新知识后进行,目的是巩固加深,甚至是创造性地运用数学知识。
    在整个课题的研究中前段是由米拉老师在三年级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上了三次跟进课。第一次是老师没有用教具学生没有用学具,这样上了一节课,学生根本不清楚为什么长方形面积要用长X宽。第二次课是老师用教具学生不用学具,这样一节课大部分学生学懂了。第三次跟进课我们让学生和教师都用学具,首先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学生拼摆动手很积极。其次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真正明白了长方形面积公式是怎样得到的。最后对学困生来说学具的操作更加深了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后面是由丛老师给四年级上的《三角形三边关系》。在老师把益智学具拿到班里时学生就很兴奋,特别想知道今天要学什么知识。当老师给每个小组发3个扣条(有3条一样长的,有3条不一样长的)时,孩子们自己就迫不及待想看看这3个扣条能不能拼一个三角形。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学习的主动性有所增加,教学方式多样,进一步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有效的培养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强缺失方面的学习与锻炼,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下,我校教师有效开发和利用学具。教材里提供的教学学具只是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个范例,至于是不是最佳的教具和学具?怎样操作最合适?我们首要的工作是要探究怎样处理和加工教材,让学生在开放、自主的课堂中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处理加工教材中要重点探索“用什么教具和学具”,“怎样用”。提高学生利用益智学具动手操作,有效进行想象力的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动手操作开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利用有限的资源对新知进行探究,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也就是通过自主、探索、合作等多种方式挖掘学生自己的内在潜力,获得新知的同时又增长能力。运用益智学具,可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学生掌握空间与图形这部分有很多帮助。至于空间观念,它是在空间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空间观念的积累,可以逐步形成空间想象力,这将为目前和以后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再者,小学生能否清晰地掌握图形的特征,能否正确计算物体的面积、体积,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于空间观念的积累。有了空间观念,才能建立没有大小的点、没有宽窄的线、没有厚薄的面这样的几何概念。由此可见,相对于“几何知识”的习得而言,空间观念的发展意义更为重大。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