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中的情境及创设策略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6期   作者: 唐立才 王欢 莫均
[导读] 探究式教学关键就是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

        唐立才  王欢  莫均
        潼南区梓潼初级中学校  潼南区梓潼小学校 潼南区大佛初级中学校

        摘要:探究式教学关键就是课堂情境的创设,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包括教室内的时空、设施、自然环境等;精神要素包括课堂参与者的精神风貌及相互人际关系,也包括蕴含学科知识的背景材料及探究问题的方式等。本文从两个方面来谈初中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一、营造高雅和谐而积极的课堂氛围;二、创设恰当的数学问题情境。
        关键词:初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情境  创设

        探究式教学最突出的特征是“课堂以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为主”,这种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主动参与。学生愿学、乐学,对学生进行理想励志教育,使他们形成为己为国努力学习的内在信念和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情境对人会产生直接的刺激,从而激发人的情感。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物质要素包括课堂内的一切时间空间、设施和自然环境。精神要素包括:师生的心境、精神风貌及相互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蕴含学科知识的背景材料及一切的师生活动等。下面就如何创设情境,谈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
        一、和谐的课堂氛围
        师生关系和谐,教师要带着平和、愉悦的心境走进教室,要象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学生,对学生的进步要及时肯定,对学生的缺点不纵容但要包容。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一旦感受到了老师的爱,他们也会爱老师;同学之间要建立友善、真诚的关系,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为远大的理想而努力奋斗。营造高雅和谐而积极的课堂氛围,一方面会让师生获得一种美好愉悦的心理感受,产生“教”和“学”的欲望,从而“乐教、乐学”。
        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中的问题情境是指承载数学问题的背景材料及探究问题的方式等。只有真实,新颖,而且切合学生认知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好奇,激发其探究的动机和欲望,才利于学生认知体系的有效构建。
        (一)“实验”法。是通过学生的操作、观察和思维,来发现数学规律,直观地认识数学知识。初中生有很强的好奇心,乐于动手动脑,非常喜欢通过实验这种直观的形式来探究问题。学生通过自身的实验得到的认识理解是深刻的,记忆是永久的。如果老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实验法,一个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比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可采用如下的方法。步骤A:学生实验,发现问题。用橡皮筋构成△ABC,顶点A、B为定点,C为动点(如右图),放松橡皮筋后点C自动收缩于AB上。观察点C运动到不同位置时所形成的系列的三角形△ABC1,△ABC2,△ABC3,……其内角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三角形各内角的大小在变化过程中有相互联系,会相互影响吗?
2.点C离AB越来越近时,∠C越来越   (大)且越来越接近   (180°),而另外两个角∠A和∠B则越来越    (小)且越来越接近   (0°);当点C落在AB上时,∠C等于    (180°),而∠A和∠B都等于   (0°);
(上述实验不仅显示了三角形内角变化的规律,而且还蕴含着极限的思想)
步骤B:提出猜想。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可能是多少?(180°,学生会很自然地这样猜想)
步骤C: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在老师引导下学生一般会设计出实验方案:将纸片三角形的角剪下,将它们拼凑在一起(常见的拼法如右图),可以直观地看到三角形三内角拼成了一个平角。该实验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也为后面进行逻辑推理证明,提供了直观的数学模型。
        (二)“生活经验”法。通过熟悉的生活事例提炼出数学问题,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因为生活是他们成长的摇篮;学生也会感到惊讶而好奇,因为他们看到生活中居然蕴含着数学。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比如在教学有理数加法法则时,我通过计算足球队比赛时输赢球个数的问题创设情境(因为很多学生对足球很熟悉,而且很喜欢)。

先让学生依据有理数在本事例中的实际意义计算出结果,然后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课堂上学生兴趣盎然。教学过程为:
1.足球比赛中,若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则赢2球记为   ,输3球记为   ;
2.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输赢球的情况有如下几种,请计算输赢球的总数(用有理数表示)
情形1(上下半场都赢)如:
上半场赢了4球,下半场赢了3球,那么全场共赢了  个,表示为(+4)+(+3)=+7;
情形2(上下半场都输)如:
上半场输了4球,下半场输了3球,那么全场共输了  个,表示为(-4)+(-3)=-7;
情形3(赢多输少)如:
上半场赢了4球,下半场输了3球,那么全场共赢了  个,表示为(+4)+(-3)=+1;
情形4(输多赢少)如:
上半场输了4球,下半场了赢3球,那么全场共输了  个,表示为(-4)+(+3)=-1;
情形5(输赢相等)如: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了赢3球,那么全场共赢(或输)了  个,表示为(-3)+(+3)=0;
3.经过大家交流讨论,加上老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在实际问题情景中的算法,概括抽象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能比直接讲练法则要多费时间,但学生对知识的现实意义理解更加深刻,也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
        (三)“以旧促新”法。新知的获得总是以旧知为基础的,特别是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很紧密,就像链条一样,一环套一环。新课前创设复习性的问题情境是非常必要的,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认知构建原理表明,一项新知是在若干项前一级旧知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整合形成的。在学习某一新课时,教师一定要弄清前一级认知是什么,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设计复习问题。比如“合并同类项” 这一新课,其中的认知基础主要包括四点:1.能识别同类项;2.具有分类合并的数学思想;3.理解乘法分配律;4.能正确进行有理数加法的计算。当然并不是每一方面都要新课前复习,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复习性的问题情境。比如为强化分类合并的思想,可以通过创设如下情境导入新课的同时完成:周末小明一家人吃自助餐,小明很是勤快跑上跑下为家人拿菜,爸爸要3只鹌鹑蛋、4个鸡翅、1个小面包;妈妈要1只鹌鹑蛋、3个鸡翅、2个小面包;爷爷要3只鹌鹑蛋、3个鸡翅;奶奶要1只鹌鹑蛋、2个小面包。小明连续跑了四趟,累得满头大汉,气喘吁吁。同学们你们什么好的方法吗?(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分类,合并,然后自然地引出新课课题)
        再如有些新课特别适合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也有必要创设复习性的问题情境。如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先复习等式的基本性质,然后逐条对比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这样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构建清晰的认知体系。
        (四)“悬念”法。在教学中巧设悬念性的问题情境,能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产生一种“不弄明白,放不下心”心理感受,于是自觉地,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在教学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我是这样安排的:对学生说:“你们任意说出两个和为100或者差为1的数,我能迅速说出它们的平方差?”学生举出了很多例子,但却不能快速说出结果。如652-352=,782-222=,992-982=,862-852=,老师迅速地说出了结果分别是3000,5600,197,171,学生表现出惊讶的神情,很想知道老师怎样算出来的,这时老师边板书:
652-352=(65+35)(65-35)=100×30   782-222=(78+22)(78-22)=100×56,
992-982=(99+98)(99-98)=197×1      862-852=(86+85)(86-85)=171×1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恍然大悟原来是平方差公式的逆用,学生思维活跃。
        在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情境对教学的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教学情境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作为教师要不断探索,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优化其中的各个因素。针对初中数学的学科特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显得尤为重要,有待数学教师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名师授课录》(中学数学.初中版)ISBN 7-5320-2644-2/G.2578
[2]《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指导》ISBN 7-5639-0658-4/G.362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初中数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实践研究》(批准号2020-2--573)和《培养新时代“工匠精神” 提升农村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实践研究》(批准号2020-2--574)课题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