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探

发表时间:2021/3/31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0年36期   作者:宁福刚
[导读] 本文针对小学科学现阶段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宁福刚
        济南市兴隆小学  山东济南邮编 250002

        摘要:本文针对小学科学现阶段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课前探究课上动手提升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在操作时明确目的加强指导、设置疑问引发思考、开展课外试验提高操作能力这几点探究策略,以供各位业界同仁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前言:当下我国小学科学的课堂效率的提高,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对科学这门课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师实施的教学手段又相对的比较落后等,长此以往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就会被忽视,学生就出现了动手操作的兴趣不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不足这种现状,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起了限制的作用。所以,小学学校一定要针对现阶段的这种现状,及时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想出应对的措施,让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
一、教学现状分析
(一)动手操作兴趣不高
        新时期的学生都已习惯了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知识对他们而言记忆和理解起来都会比较容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当下学生所能接受的一种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但是一定要注意到这种教学现状就长期而言,对学生理论转为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在现今的小学科学实验课上出现的情况最严重的就是,学生没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他们觉得这门学科可有可无学不学都无所谓,长此以往自然也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二)动手操作能力不足
        传统的课堂教学都是教师单纯的去讲解理论知识,对于实验的部分通常都是教师做学生看,学生根本没有实际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这种情况如果继续持续下去,学生依然是得不到任何实际具体的锻炼,那么动作操作能力就会越来越差,脑海里对所学的知识就会慢慢的模糊直至忘记,实际的生活中一旦遇到的类似的问题,就会显得茫然不知所措。
二、培养策略探究
(一)课前探究课上动手提升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前做一些准备工作,让学生试着去接触认识,一些生活中实际的事物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然后主动的去发现问题。例如:教师在讲解《滑轮》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留一个课前的预习作业,定滑轮是否能起到省力的作用?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这样学生就会提起学习的兴趣,自己主动的去观察了解,通过查找资料还可以丰富自身的知识,课堂上所能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日常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学习。教师要是想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更好的巩固、运用、拓展,就要相应的去设计出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然后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准备好实验器材:钩码、线绳、铁架台、滑轮、测力计。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最后的出实验结果“定滑轮不能省力”。接着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分享,定滑轮在生活中都用哪些应用。这时候同学们一定会踊跃的进行回答,升旗用的旗杆、晾衣架、窗帘、移门等。由此就起到了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1]。
(二)提升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
        爱动是小学生最明显的行为特征,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实际的操作就很好的契合了这一行为特征,但是要想让学生真正的动手操作起来,并且可以长期的坚持下去,就必须让操作的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新奇的感觉,这样学生才会对操作的结果产生求知的欲望,争先恐后的去跃跃欲试着急动手操作去探究结果。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实际的动手操作之前,应该在课前先去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动手的兴趣,让学生对动手操作产生行动力,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例如:教师在讲解《哪一只蜡烛会先熄灭》这节课的时候,学生一定会给出很多结果:高的那只蜡烛会先熄灭、矮的那只蜡烛会先熄灭、两只蜡烛会一起熄灭等。学生在猜测之后肯定着急的想知道自己的结果是否正确,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学生就会认真听话的按照教师的指导去完成结果探究,进而为新知识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开端。
(三)在操作时明确目的加强指导
        小学生对自己的自觉性和行为支配能力相对较差,而注意力还特别容易分散,在使用学习工具去实际的动手操作的时候,通常都抓不住操作的关键步骤盲目的进行一些操作,还有的学生会做着做着,就忘记了自己操作的目的是什么。因此教师在学生使用学习工具动手操作的时候,一定要在旁边加强沟通引导。
        例如:教师在讲解《放大镜放大了多少倍》这节课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之前强调好纪律问题,并且把实验的步骤具体的交给学生,让学生清楚正确的操作方法,不然就会发生学生在课上热热闹闹的操作,但是课下一问学到了什么,学生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操作的时候一定做注意:第一,教师在操作之前要对学生进行明确的指导,让学生清晰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要怎么做。如果学生有需要,教师还可以使用教学工具给学生做演示示范。第二,教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一定从旁加强引导,在编辑拟出一些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可以一边操作一边思考,手和脑袋一起动起来,通过手上的实际操作在脑海里形成清晰的图象,为培养学生的抽象性思维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设置疑问引发思考
        学习源于思考,思考源于疑问。好奇心能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
        例如:教师在讲解《斜面》这节课的时候,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些问题,什么样的斜面更省力?让学生以10cm作为高度,20cm、40cm、60cm作为长度,反复的进行试验并且对结果进行分析。这样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的时候,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比较容易得到科学正确的结论:高度相同的斜坡,坡度越长省力[2]。
(五)开展课外试验,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可以尝试着去开展一些课外的小实验,这样对学生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小学生与生俱来的对未知的领域充满了探索的兴趣,特别是对那些小实验、小手工制作的兴趣最为浓厚,在科学课堂做实验相对而言会有比较大的限制,比如说有些实验为了安全起见,学生只能是看着教师做,自己却没有办法亲自动手操作,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想办法开展一些课外的实验。
        例如:教师在讲解《种子发芽》这节课的时候,课本要求的实验是学生让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但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在课堂短时间内观察到种子发芽的情况,所以这类实验比较适合放到室外去进行。课外的小实验、小制作是对课堂一种很好的延伸,像数学语文这些作业都是必须要完成的。在课外的实验中同学们就可以把种子放到不同的地方来进行观察,比如,放在家里的阳台上,家里冰箱的冷藏、冷冻室里。分这三个地方进行三种情况的实验,最终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阳台上的种子由于阳光充足发育的最好,冰箱冷藏室里面的种子虽然说也发芽了,但是相对阳台上种子而言发育的就没有那么好,而冰箱冷冻室里的种子根本就没有发芽。这些都是课本上所没有的,是学生在课外通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得来的知识结论,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印象很深刻可以在脑海中停留很久。这种实验对学生创造力的激发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因为这种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需要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参与和思考。
结束语:综上所述,要想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动手操作能力,就要激发学生对这门科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探究结果,在学生操作的时候教师从旁加以引导,在设置一些科学课的问题引法学生自主的思考,让学生带着这些相关的问题一边动手一边思考,课外在开展一些小实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鲁秋敏.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5(09):299.
[2]罗吉伦.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7: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